刷到这个问题,便跟几位朋友就这些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聊了聊。
要真说没有点成见、优越感,能摆脱这种“低级趣味”,想必还是有人能做到的,但肯定是凤毛麟角。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视链,这客观存在,也不必避讳。而其心理根源,无非是对研究的方法难易、先进与否,以及治学门槛高低、材料本身“优劣”(例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就属于最“劣”的,因此连带着它的研究也常被低视)等进行比较。
想想倒也有些意思,便整理成了文字。
T0:
1、古典文献学与“小学”。“国学”一词的正确打开方式。真正板凳十年冷的绝学,没有捷径可走,全是真积淀真本领。
2、两个“文科中的理工科”:
(1)硬核的理论语言学。如历史语言学,TG学派(生成语法、生成音系等),前沿的全是符号、没见着语言的语义学等——思维方式“理工科”,没有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力根本无从入门。
(2)硬核的应用语言学。如认知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使用的方法(实证手段、工具、分析方法等)“理工科”,一般的文科生同样上手困难。
T0.5:
1、历时的方言学
2、相对不那么硬核的理论语言学,如句法学(功能、认知学派),形态学,类型学等。
3、中国古代文学(上古>中古)
T1:
1、中国古代文学(近古)
2、中国古典文论
3、西方文论(越像哲学越难,越像文学越简单)
4、西方美学
5、深化的文体研究(如叙事学)
6、共时的方言学
7、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T1.5:
1、不硬核的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篇章语言学,话语分析等。
2、结构主义取向的现代汉语语法、词汇研究。
3、真正在好好考察、分辨文化间影响、源流的比较文学。
4、符号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深度绑定)
5、中国美学(之所以不与西方美学并列,实在是因为所谓“中国美学”是个与“中国哲学”一样的后天建构出的学科,学科内外部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
6、一些冷门而艰深的研究领域,如概念史。
T2:
1、能很精准、透彻地把握文本本身,并能很好地运用现代文论、把文本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需联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一定社科知识)进行分析的现代文学。
2、不那么硬核的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词典学等。
3、约等于“外国文学”的比较文学
4、民间文学
5、文学人类学(连带着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
T3:
1、扎进故纸堆埋头做考据的约等于“近现代史”的现代文学
2、当代文学
3、不硬核的应用语言学,如: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等。
4、语文学科教学
T3.5:
1、汉语国际教育
2、戏剧影视文学
T4:
1、写作学(指上世纪中文系广泛开的公文写作那类)。
2、一些顶着“文艺学”、“比较文学”学科名字,但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的研究,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例如以健身房、购物中心等各种与“文学”不沾边的东西为“文本”的,只是一味套理论、大吹法螺的文化研究。反正这俩就是大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3、字面意义上硬(瞎)进行“比较”的比较文化/文学研究。
4、自以为懂点理科但其实门都没入的文科生搞的四不像研究,如东北某校发展的特色方向“认知科学美学”。
T9999999.......:
特色的鹿克思主义文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