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佚名”是谁?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18 20:56   点击:94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佚名”是谁?

小的时候,很喜欢看刘墉和毕淑敏的文章。我买的诸如读者、文摘之类的杂志,经常有他们的文字。他们的风格就是读起来让人轻松愉快、读后觉得蕴涵道理很深,令人启迪。同时我还喜欢一个叫“佚名”的作者,他的文章风格和这些大作家类似:轻松之中蕴涵哲理。没有“佚”这个姓,当时我估计是个笔名,意思和“无名氏”差不多。我还认为“佚名”比他们厉害多了,刘墉和毕淑敏偶尔发表文章,而“佚名”经常发表,一次可以发表一堆。

“佚名”是谁呢?为此我特意查询了久违的新华字典。字典对“佚”的解释是,通“逸”,散失的意思。顾名思义“佚名”就是已经散失姓名的含义。

我想这种散失姓名的情况一般有几类:第一类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但是书籍报纸没有记载。一旦有人把它记载下来,总不能标榜这是自己独创的吧,就署名“佚名”表示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类是书籍(一般古籍)中本来是有记载作者的真实姓名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书籍遗失或破损了,无法考证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于是采用“佚名”这个词汇;第三类是文章涉及一些敏感的问题,作者不好使用自己的真名,用“佚名”相当于不使用真名。第四类最常见,也最令人讨厌,原本作者署有真实姓名的,也希望使用真实姓名发表文章的,也不是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考证,而是因为编辑不负责任,对于转载文章,本来举手就可以搞清作者的真实姓名,但是图方便,懒于考证,疏于管理。他们的这些文章的来源,往往不是作者原创的“第一手”来源,而是经过层层转载或网站论坛转贴,到最后用稿时也就不准确了,连作者的真实姓名也“散失”了。

法律对“署名权”也有相关规定:我国著作权法第二章第一节第十条列举了著作权人享有的十七种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署名权”是法律保护作者的人身权之一,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现在媒体把作者轻率的称之为“佚名”也就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权”,因为“佚名”不能表明作者身份,违背了作者的意愿。

同时“人身权”和“财产权”息息相关,媒体署人家作者为“佚名”,连真实姓名都不知道,那么作者地址等相关信息也肯定“语焉不详”。媒体以营利为目的采用“佚名”的著作,把“佚名”的著作发行、复制、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改编、翻译、汇编了,而“佚名”没有按约定或者法律的有关规定获得相关报酬,“佚名”的财产权也被侵犯了。

可怜的“佚名”,本来我还以为你是个多产的作家,想不到你竟然是个受害者!“佚名”们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己著作权吧。同时,有关媒体在处理“佚名”的著作时,一定要以一个负责、严谨的态度,尽量杜绝“佚名”的稿件。

[稿源:红网]

二、佚名到底是什么人物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

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标作“佚名”。

像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的作者都被标为佚名。

或对自己名字保密的人

三、白居易的字与名字的关系是什么?

其实字与名字是有一定联系的。如诸葛亮,又字孔明。“亮”,与“孔明”,有相似的意思。古人常常从某些典故中寻找出与名字有一定关联并且有寓意的句子或关键词。白居易,“居易”与“乐天”,请想想看,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联系呢?

四、作文我与国学的不解之缘,主要是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在国学方面的意义,我叫马雨薇,急用,谢谢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彤彤!”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