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诵读是什么?
《论语》诵读,就是要好好地诵读《论语》这本国学经典。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通过诵读《论语》,可以领悟到为人处事之道。
而《论语》这本经典不仅要读一遍,还要反复诵读,达到一百遍以上,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的志气得到升发,智慧得到开启。
二、成都教育局中小学每周诵读国学经典不少于1小时
成都教育局中小学每周诵读国学经典不少于1小时
成都市教育局近日下发了《成都市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纲要》,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安排专职国学教师、学生集体学习(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不得少于60分钟,语文考试也要增加国学经典。“成都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已持续了若干年,具有一定的国学教育基础。”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纲要首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设定了不同的国学经典学习内容。
纲要要求,学校要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课程规划,安排教师承担国学经典教学任务,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安排专职国学教师。国学经典教育进课堂,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学生集体学习(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不得少于60分钟。各年级统一考试(尤其是语文)要增加和渗透国学经典学习的内容。
目前成都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情况参差不齐。成都八中语文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钟毕表示,该校3年多前就实现了每周至少一个课时的国学教育,主要通过讲座来开展教学。一位郊县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却说:“我教五年级,按目标就该学《论语》,选诵《孟子》《中庸》,但学生现在只接触了很少的《论语》,其他都还没涉及。”
市教育局表示,未来将把国学经典教育作为评价指标纳入对各类学校的考核、评比。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也将成立国学教研室,对全市国学经典教育进行研究、指导和管理。
各学段具体目标
(节选)
第一学段(幼儿园)
诵读《三字经》,选读古诗、童谣等。
第二学段(1~2年级)
选读《弟子规》,尝试背诵;选读《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读物精华;选读浅易古诗词20首,尝试背诵;选读神话传说故事,了解孔子、孟子等圣贤人物幼年美德故事;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乡土歌谣,谚语等。
第三学段(3~4年级)
全文诵读《论语》,尝试背诵;选读《幼学琼林》等传统蒙学读物精华;选读浅易古诗词、美文30首(片段),尝试背诵;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观赏山川器物图景,了解家乡建设;了解李白、杜甫、陆游等与本地有关的历史名人故事。
第四学段(5~6年级)
继续全文诵读《论语》,可尝试背诵;选诵《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章句50则(段);背诵古诗词、美文30首(段),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了解刘备、诸葛亮、苏轼等与本地有关的历史名人故事。
第五学段(7~9年级)
全文诵读《论语》,尝试背诵;选读《孟子》《中庸》等经典30篇(章);自觉选读40首(篇)古诗词,美文,并能引用;全文学习《声律启蒙》,春节时自主撰写春联;了解司马相如、扬雄、杨慎等与本地有关的古今名人故事和典故。
第六学段(10~11年级)
熟读《中庸》《论语》;选读《诗经》《史记》《颜氏家训》等经典30篇(章),自觉将传统文化理念与当今核心价值理念进行比较,纳入自己个人的文化视野;自觉选读40首(篇)古诗词、美文,并能引用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读《老子》《世说新语》《增广贤文》,能批判性地吸收其中有益的部分,能结合当代价值观,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提出自己的评价。
成都商报记者王冕实习生沈彬彬
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
国学经典教育推荐教材
《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及人文成都诗文典籍)
一般性书目建议(供选用)
共同书目(所有学段)《大学》《论语》《中庸》《诗经》
义务教育学段书目《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宋词选》《菜根谭》
高中学段书目《孟子》《老子》《荀子》《史记》《世说新语》《颜氏家训》《近思录》《传习录》《宋诗选注》《古文观止》
共同篇目部分
(初、高中学段)《礼记・礼运》《荀子・劝学篇》《朱子家训》《前后出师表》《国殇》《诫子书》《阿房宫赋》《岳阳楼记》《西铭》《正气歌》《少年中国说》
三、适合中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中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一:《君子之道》
作者:余秋雨
中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二:《中国古代的君子文化》
作者:李洪峰
中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三:《先秦君子风范》
作者:赵敏俐
中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四:《礼乐人生:成就你的君子之风范》
作者:彭林
中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五:《幽梦影》
作者:张潮(清)
《论语》 《三字经》 《幼学故事琼林》 《千字文》 《唐宋诗举要》或《唐诗三百首》 《史记》《左传》 《古文观止》 是公认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还有余秋雨的《君子之道》,中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的君子文化》 作者:李洪峰。先秦君子风范。功底较深的可以试着阅读《庄子》
四、国学经典诵读的句子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9、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2、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1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1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1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9、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2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2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2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2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2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2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3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3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3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3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3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3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3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0、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41、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4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4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4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4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4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4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4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49、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5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5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5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5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5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5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5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60、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6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6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63、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64、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6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6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6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6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70、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72、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
73、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7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75、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7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7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8、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79、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8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81、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8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8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8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85、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8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87、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8、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89、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9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9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