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学国学有什么好处 哲学是什么意思 请简单通俗的回答?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01 18:10   点击:217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学国学有什么好处 哲学是什么意思 请简单通俗的回答?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而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常理常道,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方式。 在工作实践中和读经的体会总结的几点读经典的好处:

一、塑造人格,修身养性。

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

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

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从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经典饱含古人的智慧修养,经典是在讲各种规律: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通过读经,很容易就把孩子的道德层面提高。

二、凝神聚力,提高效率。

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较高的专注力、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讲就是这个道理,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三、轻松阅读,提升记忆。

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四、增加兴趣,增强能力。

背熟《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 《易经》、 《论语》、 《大学》、《孝经》、 《老子》、 《中庸》、 《孟子》、 《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左右。 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 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学国可以增加你的内在涵养,如果你觉得国学一定要给你带来什么好处,那么不学也可,不妨思考一下你能为国学带来什么。哲学就是哲思之学,教人智慧的学科

二、国学惟欲其旧,哲学惟欲其真,儒学则务期归于至善,评析这个说法

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

国学一般可以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虽然是历史上流传下来,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相对稳定的文化。但国学不惟欲其旧,这种观点是一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思想。传统文化也面临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有一个因时而变的过程。

哲学是实践的产物,是时代精神在精神上的反映,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真正的哲学是惟欲其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并经实践检验的真理体系。

儒学归于至善,也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辩证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革故鼎新。

三、王弼哲学思想属于国学吗?

王弼是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与何晏一起,首创玄学。在短短二十四岁的生命历程中,开辟了魏晋玄谈的一代风气,创立了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对中古时期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弼的哲学思想具有思辩性的理论倾向,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其积极和进步的意义。但他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是唯心主义的,需要用批判的方式加以认识。

王弼的玄学理论与《老子》《庄子》《周易》等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王弼又不是盲目地继承,而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古代哲学领域,有关天地万物起源的问题是最重要、最基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古代人们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来加以解释,认为万物始于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或直接概括为阴阳二元。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一次提出了“无”和“有”的哲学命题,将万物之源归结为“无”,将万物的存在方式归纳为“有”,形成了“无”生万物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王弼对这一领域又作了深入探讨,进一步肯定了“无”在哲学中的重要价值,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这就是说,万物虽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最终只能回到它们的共同根本――“无”。同时,王弼更加明晰了“无”和“有”的哲学关系。王弼认为,“无”和“有”是一对既相互依 存、又相互排斥的矛盾,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是“有”产生的原因,而“有”是了解“无”的必然途径。“无”虽生“有”,但二者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在空间上不分彼此,它们是本末和体用的关系。所以王弼说,“有这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这一理论的建立,使中国古代哲学初步建立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范畴,使古代哲学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总的看来,王弼的哲学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他宣扬“贵无”的观点,以非物质的“无”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在后世颇有影响。他将“无”和“有”的关系确定为对立统一关系,这是非常恰当的,体现出矛盾论的一些基本原则。他主张体任自然,要求人的行为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这无疑更是非常正确的

四、“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什么意思

出自老子 《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一章讲的是“有、无”意义很深刻的.

老子在这一章用了三个比喻,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也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第一个例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 “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诗经》里面有一首著名的诗叫《伐檀》,很多人都学过吧?里面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就是砍伐檀木,削成辐条,做成轮子。三十根辐条共同凑合到毂上。在“毂”和“轴”中间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转动了。正因为有中间空的,是“无”,所以这个车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车轮怎么动啊?所以这中间的“无”――空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无”才有了车子的用处,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啊。

第二个例子,是“埏埴以为器”。“埏埴”这两个字都是土字旁,“埏”是一个动词,和土的意思。“埴”是一个名词,一种黏土。“埏埴”就是糅合黏土。去过“陶吧”玩过的人都知道,制一个陶具,比如说做成一个杯子,要把泥和一和,然后要把中间掏空。杯子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空的部分。否则的话,中间全是实的,那这个东西还有什么用啊?

第三个例子,是“凿户牖以为室”。盖一个房子,四边砌成墙,然后开了门,开了窗,造成一个房子了。请问它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是空的。试想如果这个房子中间用泥巴石头塞得严严实实的,那这个房子还有什么用啊?

所以,“无用”才是大用。 曾说过学国学、学哲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无用”。哲学、国学它不能告知你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哲学、国学不是告诉你有形的东西,而是告诉你无形的东西,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素质等,这些东西不是一招一式的有形的东西,也不是学了以后就马上可以操作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但是你想一想, 们做的一切事情是不是都是由这些无形的东西在起着主导的、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无用”又是最大的用。

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但“无”――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老子借此说明 们每一个人要保持心灵的“无”,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语译】

三十根辐条凑到一个车毂上,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车的作用。糅合黏土做成器具,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器具的作用。凿了门窗盖成一个房子,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有”带给人们便利,“无”才是最大的作用。

【感悟】

老子在这一章用了三个比喻,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也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第一个例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 “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诗经》里面有一首著名的诗叫《伐檀》,很多人都学过吧?里面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就是砍伐檀木,削成辐条,做成轮子。三十根辐条共同凑合到毂上。在“毂”和“轴”中间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转动了。正因为有中间空的,是“无”,所以这个车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车轮怎么动啊?所以这中间的“无”――空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无”才有了车子的用处,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啊。

第二个例子,是“埏埴以为器”。“埏埴”这两个字都是土字旁,“埏”是一个动词,和土的意思。“埴”是一个名词,一种黏土。“埏埴”就是糅合黏土。去过“陶吧”玩过的人都知道,制一个陶具,比如说做成一个杯子,要把泥和一和,然后要把中间掏空。杯子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空的部分。否则的话,中间全是实的,那这个东西还有什么用啊?

第三个例子,是“凿户牖以为室”。盖一个房子,四边砌成墙,然后开了门,开了窗,造成一个房子了。请问它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是空的。试想如果这个房子中间用泥巴石头塞得严严实实的,那这个房子还有什么用啊?

所以,“无用”才是大用。 曾说过学国学、学哲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无用”。哲学、国学它不能告知你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哲学、国学不是告诉你有形的东西,而是告诉你无形的东西,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素质等,这些东西不是一招一式的有形的东西,也不是学了以后就马上可以操作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但是你想一想, 们做的一切事情是不是都是由这些无形的东西在起着主导的、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无用”又是最大的用。

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但“无”――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老子借此说明 们每一个人要保持心灵的“无”,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