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评价这几幅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主要从以下几点去观看,整体结构布局、墨色、笔法、流畅度、笔画映衬、情感传递等6个板块,这几幅作品略显得稍有浮夸之嫌,笔画平一,递变略少,整体布局比较匀称,但稍有缺失,无层次感,整体来讲算是一般水平书画,小小建议,不喜勿喷。
请看以上几幅作品,笔画变迁比较稳重,内外修养相对质佳,书法是时间的沉淀,而非刻意为之的轻随,既要有感情的宣泄,又要有沉淀的经历,才可以做到大开大合。
二、能评价一下这张书法作品吗?
阴符经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加强轻重对比,这样在阅卷时会显得很跳,您写的有点平了,明天我吧我师哥写的阴符经创作给您看看,他山东省联考200多名山艺高分合格创的蛮不错了
三、这两幅书法作品怎么样?这是我书法老师写的,想看看靠不靠谱?
这是两个人写的,上边那个非常差,不懂笔法,下边那个稍好点,但也很简陋。两个都是俗格,最好不要跟着学。
四、怎样评价这几幅书法作品?
请原谅不请自来
你的学长花在书法的时间不多
临帖的实践也不太多
有很大进步空间
有几点:
1、繁体字和简体字在书法里面都可以用。要么全用简体,要么全用繁体。某位领导说,书法里面写繁体,日常生活用简体,也是一种方法。书法作品最好用繁体,特别是写大字的时候,笔画多一点,美观一点。笔画太少了看着很空。比如只应该写“祗”,尽应该写“盡”
2、火候不到。这个就不说了,练就是了,多临帖
3、结构问题,章法问题。十七岁,两个数字落款,有问题。十七这两个字,结构都是扁平的,可是他写的是长条状的。难道必须写成扁平吗?不,应该根据章法需求书写,根据情绪波动书写。写出来的效果要和谐而不是别扭。
老王的几个十字都是扁平的,楷书的结构,行书的写法,很常见。
接下来还是结构问题。上面的纸有叠格子的痕迹,格子是长方形的。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这个格子的形状对作者的心理产生暗示作用,让他认为把字写长了才是合适的,其实不合适。
简体的只字要写的方,而不是长;争可以写长;朝应该写方,夕可以写长。
章法问题。
下面一张作品,有明显的大小轻重变化,可是这个写法很做作。这个做作好不好?有些人喜欢这个调子,认为这就是阴阳。大小轻重不就是辩证对立统一规律吗?其实这个想法是机械的,是教条主义。人写字必须按照自然状态来写,书法要“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也就是你用平常心一写,不要做作,写出来怎么样就怎么样。有变化就有变化,有轻重就有轻重,有大小就有大小,有牵丝就有牵丝,不用刻意安排,自然就好。
可能你会说,王羲之提笔阵图说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这是不同的方法,但是两种方法殊途同归
你要做到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就要按部就班把字练好;意在笔先,意味着已经把字刻在脑子里了,腹中有稿子上台就不担心了。看出核心在哪里了?无他,唯手熟尔。
把字练好了,写的时候非常顺畅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嘛;脑子里闪过字形就能迅速下笔,这不就是意在笔先吗?水平越高写得越好,最终就是道法自然,技近乎道。万法归宗而已。
多说一句吧,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出自苏轼的书论;王羲之提笔阵图后据张天弓先生考察是后人所托伪作。而魏晋时期的书论,没有这两种的论调。而卫夫人的说法更加有特色: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如果没有书法天赋才能,就没有必要跟他们说这些道理)。可能他们早已经知道,书法除了勤奋是没有捷径的。没有天赋的人说了也没有用,可能那些人就只能喜欢魏碑了,看着狂炫酷拽牛,哈哈哈。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