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艺术最早来源于哪,有什么意义?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06 20:01   点击:226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艺术最早来源于哪,有什么意义?

1.艺术起源于“模仿”。

这算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2.艺术起源于“游戏”。

这种说法主要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后来的艺术史家曾把艺术起源的这种说法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艺术起源于“表现”。

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完全可以说,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4.艺术起源于“巫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逐渐兴起,影响越来越大。至今仍然占据优势,成为西方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这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学科,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5.艺术起源于“劳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意义就是,人类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基础上,艺术满足了人们更高的审美需求,丰富了精神世界。

二、艺术特征的 概念 定义 内容 是什么?

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三、大足石刻区别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一,供养人不一样。

供养人就是出资人,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帝支持建造,龙门石窟主体也是帝王鼎力支持完成,供养人这么大的来头,无财力匮乏之虞,所以规模宏大,佛像也巨无霸。

大足石刻来自民间资本,供养人有僧人,比如赵智凤化缘修建宝顶石刻;有官员,如晚唐韦君靖于北山开凿晚唐石窟,南宋泸南安抚使冯楫重建北山白塔;有地方士绅,如大足城大北街何正言;也有普通百姓。。。所以,从规模和佛像尺寸都无法达到云冈和龙门石窟那般宏大,佛像以小型居多。给人的视觉效果便大不一样,云冈和龙门的佛像伟光正,高高在上,神性十足,令人顶礼膜拜;而大足石刻体态大多与常人无异,感观上更加人性化,比如北山转轮经藏窟里的观音,或雍容典雅如贵妇,或亲切和善如邻家大嫂,另有数珠手观音羞涩婉约,如邻家小妹。云冈或龙门石窟聚集一地,而大足石刻分布在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个地方。

1,从雕刻上,云冈和龙门石窟沿袭了印度地区常用的犍陀罗艺术表现手法,写实,大量块状造型使石像呈现出刚健的气质。大足石刻则更加精巧、圆润。

2,外貌上,云冈和龙门石窟的佛像有明显的印度人特征,让人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如来佛,怎么看怎么像印度阿三。而大足石刻的佛像让人觉得,这才是自己人嘛!尽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还是觉得自己人更可靠。大足石刻与云冈和龙门石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已经脱离了印度佛教的窠臼,无论从相貌、服饰、雕刻手法,还是佛法,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

四、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艺术活动是关于美的活动,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也即是美是什么的问题?这一千百年来为不同哲人激烈讨论过的话题,至于今天似乎还有许多有待于探讨的地方。艺术是人类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形态后才产生,它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一切审美意识活动的总称。几千年来,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客观宇宙精神表现说”,“人的主观精神的抒发”,“现实的模仿再现”这几种说法。值得提出的是,他们都不能全面地概括说明什么是艺术的本质。直到马克思主义出现后,人们才对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是客观唯物的,他的出现让人们看清了艺术的本质,艺术就是一种具有社会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

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对整个人类社会做了唯物主义的研究。他发现并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揭开了社会历史和各种意识形态包括艺术的新篇章。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艺术活动列为一章进行专门研究,但他们对艺术的一些散见于其它篇章的看法还是为人们发掘艺术真正的本质奠定了正确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马克思之前的研究不够成熟的话,那么马克思关于艺术本质的研究无疑是对目前最全面最正确的科学研究成果,他真正的把握了艺术的本质。

马克思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属于认识论问题,都是研究人与客体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反映和认识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美学是不能和哲学分开的,不能和认识分开的,美学是哲学观的一部分从属于一定的哲学观。因此他在研究中发现,人的一切意识形态都来源于现实社会,也就是人们在不断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唯物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人的还会反作用于物质,从而推进意识的发展。

随后,他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又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这对他美学观念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考察了人类生产劳动,即人与客观自然的关系后得出“人使自己得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志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这一理论所揭示的科学唯物史观也体现于艺术和审美理论中。这就是说要寻找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奥秘,寻找艺术本质的真正答案,就得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从各个阶级社会中去考察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指出:美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艺术的美所反映的是带有社会性的、客观存在的人有意识的生产活动本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还创造了美和艺术。美是人类在社会劳动实践中的产物,是美感的结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不断扩展,美和艺术的领域也会随之丰富扩展,他们是相互提高相辅相成。从而,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社会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对美和艺术本质的探讨,与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的各种生产关系联系起来,客观真实地揭示了艺术的本质。这在美学或艺术学术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为艺术树立了正确的而科学的研究方向,为人们进一步深入地探讨艺术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事实上,无论何种艺术,自然艺术也好,文艺艺术也好,它的审美属性既有它自身固有的自然属性,又是客观历史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具有社会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它既包有艺术家的因素,又有客观社会现实的因素,两者是不可或缺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