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得说是不受地理、民族约束的包容。
只要不背德,不违法,就不拘泥于教条。
有些话想说,现代中国人很多还局限在过去的国家观念里,过去是国家体积大于或等于人类社会,现在人类社会是由全球国家组成的,人类社会的体积大于国家,我们国家也只是人类社会秩序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这个人类社会给了人更大的选择空间,本身中国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多思想结合的国体,只是历史上没跨过那片海、没翻过那座山,导致历史上的同胞在历史上的选择空间有限,但历史上的同胞也都没成见的在全国范围的选项里选出了自己喜欢的。
举个例子就像一个人生在广东,长在上海,喜欢川菜多正常的事,不喜欢也是多正常的事。
人类社会的建设给了所有国家的人更多的选择空间,不拘泥形式、不背德、不违法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成分,自始至终都是这个国家的传统。
跨省选择和跨国选择这种概念已经不适用现代了,都在同一个人类社会的秩序里,可以有很多我我,但没必要在生活层面列出那么多个你你。
关于本土文化这块。。。
书面文化多,生活文化少。
现代中国社会存在多少个行业,存在多少种职业。
每一种职业都存在自己的生活流程,也都给人提供自己的人生流程。
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可以把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简单划分出两种概念,粗略的去设计一个公约了。
何况中国传统的生活文化大多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才能维持运行,它覆盖不了多少人,按14亿人的规模。
极少数的像端午节吃个粽子可以,哪来的体力精力和环境让人好不容易放个假划龙舟玩。
中秋节吃个月饼可以,大半夜干点啥不好大冷天跑出去看月亮。
春节一家人改善个伙食还行,舞狮、放鞭炮啥的,累不累了,还污染,现在政策还不允许。
可能有人想过书面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但在现代生活里,那种生活的竞争力说实话,特别小。
很多人都把文化这词认为的太抽象了。
“文化之初,意为非物之物,以文化之。赋流形以常生,予转逝以永存。世华永筑,不复古难。人能就位,不使遗悲。”
不管是生产的技术和工艺,还是对美感的保留,都不是形式上的目的。
现代社会讲思想自由,讲花自己钱不违法的前提下想消费啥就消费啥,如果真说本土缺失了什么,缺失的不是传统文化在生活里的空间,缺失的是面对现代社会产生的现代思想观念,创造当代本土成分的主动性。
我倒是怀念那个对统治阶层和自己在书面上充满道德制约的儒学,但多少年过去,它在人性面前不好使就是不好使,围绕它的标准,具体落实个人修养从来没能左右过社会发展任何成分,如果一种思想只能对社会层面极个别人落实,除了给后世史书多一笔曾经有过的道德层面的圣人,而这些圣人解决不了任何社会问题,他和明星、流量、小鲜肉,有多大区别呢?无非只是不同审美的不同受众而已。
个人德行修得再理想,不能让社会德行上去,有啥用呢。
物质层面的文化也是这样,不能在社会层面普及,只能供少数人欣赏和使用,还有必要纠结它在社会表面的覆盖率吗,反正喜欢它的人会让它传承下去,消费得起就会让它在物质形态流传,消费不起还喜欢的也会让它在意识层面流传。
至于技术层面的文化,和时代发展不兼容了。
在现代社会结构膨胀得今天,整个旧中国的传统社会也占不上现代社会的一角,旧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只能覆盖到其中一角了,其实没那么悲观。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