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东北有哪些神奇的习俗与习惯?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0 13:59   点击:232  编辑:yyns   手机版

想起来一个最具特色的(内蒙地区有的地方也是):有的游戏厅(长春这边叫“币厅”,玩街机游戏叫“打币”)里,会贴一张大纸条,写:

禁止吃肉,违者罚款!

小伙伴们有懂的请留言!

(发现底下懂的人不少!还有的提醒我,有的币厅写的是“吃肉关机”!因为游戏机重启很快,也不费事,但是一旦重启,原先的游戏就没了,这币就浪费了。当时市价一块钱5个币,五毛钱俩,小孩子零花钱不多,每个币都很金贵)

当时街机游戏机都是盗版,有的质量不过硬,玩着玩着,就会有小孩大喊:

老板,杆儿折(she二声)了!

老板就会拿着电烙铁跑过来,扔给报修的小孩一个游戏币,让小孩换台机器玩去,然后拿着电烙铁修摇杆。其他小故障有吞游戏币(吃币了!)按钮掉落(没有专用术语,但有的币厅也有纸条,写:禁止拍杆,就是禁止大力拍击按钮的意思)等等。


说一下长春以前的街边小吃。

小时候街边有专门卖烤明太鱼的、卖烤苞米的。就单卖一种。烤苞米是老玉米,要剥掉玉米叶子烤,不像济南卖的烤苞米是不剥叶子,放在烤地瓜炉子里烤的;明太鱼记得是鱼干,刷上特制的酱,哎呀香死了!都在粗铁丝网上烤。小时候家里穷,难得吃一次。

还有烤毛蛋,即蛋里已经有半成型小鸡,有的毛都长出来了,故称毛蛋。从没吃过。

路边摊羊肉烧麦,九十年代的时候十元一屉,据说里边的肉不好,(都市传说)是从火葬场弄出来的死人肉,(都市传说)从没买过。还有一个都市传说是,长春市哪能出那么多肉供应给烤串摊?那都是野猫野狗的肉。到了大学,天津地区传说烤串摊用的是大批捕杀得到的死耗子的肉。总之,烧烤摊之类给人的印象就是肉都是来路不明的。

狗肉冷面,以前路边摊就有。后来物价上涨,狗肉变成牛肉,后来变成半个鸡蛋,最后就剩下泡菜了。


再说一下冬储菜。当年东北地区农业不先进,冬天没有新鲜蔬菜吃。居民要在秋天大量购买蔬菜,存起来冬天吃。近郊的居民有地窖,比如我姥爷家,在长春客车厂宿舍,以前是三层小楼,三家共用同一个楼道(外边跟楼梯有一个带锁的门隔开)、厨房(厨房里有两个灶台,我姥爷家那个楼道一家是姥姥姥爷,另一家是老舅老舅妈,第三家才是厂子里的另外一家同事,所以是两个大家庭分两个灶,还可以勉强分开)同一个厕所,挤的很(我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起就在那住,以前厕所里还有蝙蝠);但是附近荒地很多,每家却有一个自己的地窖。我们家在更市区里边,没有地窖,就要操心蔬菜冬季储存的问题。冬储菜包括大白菜、各种萝卜、土豆等。这里还有讲究,储存不好,萝卜就会糠心、土豆会发芽、白菜会烂。每年都有报道有人冬天吃了发芽的土豆进医院。我就记得青萝卜要埋在沙子里,其他的都记不得了。当时我家在小区里,秋天有走街串巷卖大白菜的,一大早听到吆喝,就要赶紧跑出去买。因为一次要买很多,自己去市场拉是拉不回家的。大白菜买来之后要晒,晒好了再积酸菜。

但是酸菜吃久了也受不了,于是还要时不时地去市场,买点“速冻蔬菜”。实际上就是速冻的豆角和茄子。很可能是秋天收获之后冻在冷库里,冬天再拿出来卖的。虽然可以换换口味,但是味道实在不咋地。

冻豆腐,以前是放在一个大木板上卖,黄色的一坨一坨,我爸山东来的战友第一次看到,还以为是肥皂。为什么一大板一大板的卖(有需要给敲小块下来)呢?是因为豆腐在食品厂里出来的时候是一板一板的,城里卖冻豆腐就直接把一批刚出来的豆腐拿到院子里冻上,下午或者晚上就可以卖了。早上刚出来的豆腐是还带着热气的,可以直接吃。还有东北以前卖的传统豆腐是老一些的,比较硬,嫩豆腐没有。得是九十年代末21世纪的时候才慢慢从南方传过来嫩豆腐。

这里说明一下传统的豆腐做法,是把半凝结的豆浆倒在一个垫着布的模具里,模具底下是一个大木板,四周是木头框,顶上有东西往下压,把多余的水分压出去,压得越多出来的豆腐越硬。我小时候卖豆腐的都是大车上载着这下面这种一板一板的豆腐,拿刀削着卖。图里可以看到布、框子和底下的木头板。豆腐上边是有棱的,按照棱确定一块豆腐多大。

我小时候也没有油菜,九十年代第一次在菜市场看到有卖油菜(东北叫油菜,南方应该是叫青菜、小白菜之类),我妈还问了卖菜的如何烹饪。

东北以前也没有山药。我在南京念书的时候跟同学吃火锅吃到了涮山药,这才回家教我妈买山药回来(2006年左右长春市场上已经有山药可买了),收拾了涮着吃。


我小时候还跟我奶奶去公园挖过野菜回家吃。说,那些都是老老年间,天下大饥荒,老百姓饿的没办法,各种吃草,总结出来有些能吃的。榆钱、嫩柳叶都能吃,不过我是没吃过。顺带一提,我一小前儿住的四道街一带,邻居还有人住院子、养鸭子。这一片现在可都是楼房了。不过2019年看到,健康胡同边上的破厂房还在。不定啥时候才能拆除。

老老年间传下来的习俗还有拾柴禾。这个活动小朋友们肯定是不知道的了。以前即使住楼房,也要烧煤,混着煤气罐使。当时钱少,煤和煤气罐都要省着用。闲来无事,奶奶会领着我去街上捡被风刮,掉落下来的树枝,辅助煤来烧,进一步省钱。长春以前的行道树有杨树和柳树,长春又经常刮风,特别是春天秋天都会刮大风。地上掉落的树枝还挺多,经常一出门能捡一大捧,带回家里用。有一天,我跟奶奶看到地上有掉下来的碎木头,估计是工地拉木头掉下来的。我俩就跟着木头捡,越捡块越大,我正高兴,一看,捡进工地里了!赶紧跟奶奶把大块的木头还给人家,拿着碎渣回去了。

说到捡树枝,还想起来当时有个小游戏,(现在想起来叫拉【二声】狗子)小孩子们收集秋天掉下来的树叶的叶柄,两手拿着叶柄两端,两人的叶柄交叉,互相拉扯。这就要看收集的叶柄是否够结实、手劲是否使得巧,能把别人的叶柄拉断,而自己的叶柄还完整。

图片来自网络

拾柴禾之外,烧煤也有讲究。为了让煤得到充分利用,穷人家要做煤饼。就是煤里掺上土、加上水,搅和均匀之后,摊成烧饼形状,放在路边晒干。有的人家用模具,能做成方形带孔洞的。我家里情况较好,从我记事起,不需要做煤饼,但是仍然需要往家里厨房角落里的煤堆里掺水,用一把跟我四、五岁时身高一般高的铁锹,搅拌均匀再烧。那时候家家户户还有个家用小玩意:炉钩子。


西四道街那边以前还有个粮店,我还记得位置。小时候买粮食以及粮食制品,光有钱不行,要辅以粮票。而且不是想吃什么粮就能买到什么粮。我小时候有一阵子,家里油用完了,妈妈去买油,回来一脸遗憾的告诉我,近一个月只有葵花籽油买。葵花籽油做菜油烟浓,且没有豆油香。现在我妈做饭恨不得一个菜放进去半斤油,也是早年间经历过贫乏的时候遗留的毛病吧!

以前家里穷,不总能吃得起猪肉。当时有一种“素鸡豆腐”卖,是浸泡在有肉味的汤汁里的油豆腐,家里开荤多用这东西代替。

还有一种东北特色食物是血肠。一般加上肥膘肉和酸菜,做成白肉血肠炖菜,捞出来蘸着酱油蒜泥吃。正宗的白肉血肠,吃过之后能活活美死!小时候第一次吃过一次血肠觉得味道好,总想吃,但是爹妈怕不干净,不敢买市场上卖的来吃。多方打探之后,辗转托农村的亲戚趁冬天杀猪,给弄回用新杀的猪灌的一副血肠,吃了一个多月,真是好吃!味道远胜大肠刺身!(大误)以后再吃别的血肠也不觉得香了。


还有就是我们这吃饺子要提供两种佐料:酱油和醋。我们家都喜欢把酱油和醋混搭在一起,然后蘸饺子吃。有的亲戚口重的,就专门吃饺子蘸酱油。后来发现内蒙那边也是如此。

留言里说内蒙某些地区吃饺子蘸酱油加蒜泥的,我们这边大蒜是小吃店标配,点好了菜,先管老板要几瓣大蒜,顾客像剥花生一样剥了嚼几颗。吃饺子蘸酱油醋再配生蒜。还有的烧烤店,桌子上放个小碗,专门放一些生蒜,供顾客享用。在长春没听人说过这方面的讲究,倒是在上海一家东北菜馆吃饭,有俩老奶奶,边吃蒜泥边念叨:吃肉(you四声)不吃蒜,营养少一半!我在济南住过一年,感觉山东的饭馆跟东北还有区别。长春的饭店里,菜里的蒜并不多加,只是提供生的大蒜瓣。而山东的馆子,往往是炒好了菜,再撒上生蒜末。

说到长春和济南的联系,还有一桩趣事。有一位姓王的生意人,早年间是从山东闯关东定居长春的,在长春用山东老家的手艺,开了一家“王记酱骨头馆”,一时间风靡长春。九十年代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还上过本地的报纸。结果我2004年去济南,发现济南也有王记酱骨头馆的分店!真是不错。

长春正经卖烧卖的,以回民为主,馅料是羊肉加姜丝(小时候吃羊肉烧麦被姜丝辣到过,印象深刻)。后来在南边发现糯米烧卖,还颇吃不惯。(美国Trader Joe有鸡肉、猪肉两种烧卖,吃过之后发现还是鸡肉的软糯好吃,油还少。猪肉的颗粒有点大,油也多,我一般配沙拉吃。)

长春市以前鲁菜比较多,大馆子里有“山东酥肉”,正宗的要加大量胡椒粉,小时候吃把我辣的够呛。后来九十年代川菜大肆进军长春。我小学附近就在三年级左右新开了一家川菜馆,是我人生第一次吃担担面。后来还在大馆子里吃过三百块钱一桌的酒席,有锅巴肉片,一浇汁,真的是“轰炸东京”那种气势。

我们那锅包肉裹面、酸甜口,酱油醋什么的调汁。在纽约,一个哈尔滨的老乡告诉我,那个做法不正宗。后来我去哈尔滨开会,没有吃到哈尔滨最正宗的老饭店“老厨司”的锅包肉,机场那家的倒也不错,价格便宜量又足,给我撑的,坐飞机好悬没吐了!

以前长春市公交线路有限,有名的有1路、3路、5路、6路(感谢留言中的提醒!这个线路是长春市最早的有双层观光功能的线路!现在好像又没有双层的了)、9路、61路、62路、63路、64路等。后来由于通勤人数增加,出现许多定额18人的小面包车改装的小型公交线路,简称“小公共”。这种线路有打卡规定,跟郭德纲相声里似的,定额18人能挤进50来人,“后边走!后边走!有大座儿!”、超速超车、停车等待打卡等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最普遍的是,这种车随时可以拉客,也随时可以下车。“哎!走不走?这可是最后一班了!”“师傅!麻烦边上踩一脚(踩一下刹车的意思),我下车!”这两句话,分别是司机和乘客最常说的。我上高中最开始坐这种车,坐了一学期,实在是挤+时间不稳定,受不了,就赶紧学会了骑自行车,自由行了。

长春市以前好像有好几条有轨电车线路。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有一条线经过建设街。但是目前好像只剩下一条54路了。看评论区说,还有个55路,真不错。我现在回家是从火车站坐地铁转轻轨就好了,已经脱离公交车了。


看留言里有提鸡汤豆腐串的,那也是小时候的记忆啊!小时候家里钱少,零花钱都是几毛钱,买不起一元4/5串的豆腐串。后来小学的时候有一阵子晚上补课,有老太太来卖,可以一根两根的买。我拿两毛钱买一根,多蘸辣椒,感觉赚到了。转眼就被辣的睁不开眼睛。后来就是精致的豆腐串开始出现,要熏糖色,制作精良,销路比单纯干豆腐卷的要好。再后来就是“老韩头”独霸市场了。东北师大附中校办食堂以前每天中午卖老式自制鸡汤豆腐串,也就是不熏糖色的,带汤带香菜,论碗卖,两块钱一碗好像。


晒臭干儿。东北秋季做冬储菜,乡村地区也有习俗把一些蔬菜放到房顶上大太阳晒干,冬天慢慢吃。能晒的有茄子、土豆、豆角、青椒、黄瓜等,晒的时候要撒一些炉灰(这个炉灰是农村生火的炉灰,主要就是玉米秸秆,柴禾和煤含量都非常非常少),忘了干啥用了。也不知到为啥叫臭干儿。吃着口味并不重。炒着吃,口感比速冻蔬菜要好得多。就是菜里有不少黑黑的炉灰渣,影响观感。


长春早年间还有两种小吃:羊汤馅饼和咸鱼大饼。

羊汤馅饼(在大众点评网上能找到卖这种吃食的店!下次回家去吃去)是羊肉烧饼(类似上海的晨光烧饼但是薄,且皮是酥皮),配羊杂汤。饼内肉馅并不太多,汤是白色的所以肉也不多。价格亲民。这玩意是南关的大市场早年间搭棚子卖的。打九十年代拆迁,卖这道菜的就不见了。

咸鱼大饼是烤盐腌比目鱼(长春叫偏口鱼),大饼指的是油煎玉米饼,叫大饼子,不是普通的片状大号油饼。玉米面摊的一大张厚饼,用平底大油锅煎熟,吃的时候切成巴掌大小块上桌。讲究的店要配免费的玉米(细碴子)粥。我家当时住在全安小区,附近有个“长途汽车站全安客运站”,每天客流较多,饭店竞争压力大,咸鱼大饼店给的分量足,对顾客十分有利。

大碴子粥,就是磨的次数少的玉米熬成的粥,玉米粒几乎完整。这种也是一个行业,要推着大板车走街串巷的卖。有固有的吆喝台词,“大碴粥啊!”一同卖的有多种小咸菜。有的一并卖细碴子粥,,就是玉米磨多几遍,碾得颗粒已经很碎了,但仍是小颗粒。我们这边倒没有吃玉米糊糊的。

鸡蛋换衣服,吆喝起来是“鸡蛋换衣服啦!”最后的收尾要扬上去,读音类似“剌”。是乡下的农民因为集市上成衣种类不丰富,拿自家的散养鸡蛋来城市里换时尚的衣服。我不清楚行市,但土鸡蛋确实也是当时城里市场上没有的稀罕物,所以,估计最后都能皆大欢喜吧!

说到走街串巷的人,当时还有习俗是赶路的人走在路上渴了,可以去居民家门前敲门,讨水喝。我小时候,奶奶、妈妈都招待过这种讨水喝的人。一大碗凉水,递给路人,路人在门口阴凉地站着喝了,就继续赶路。后来出了“刨锛”案件之后,人人自危,也没什么人敢给陌生人开门了。


又想起来一个,脖套,谁用过?还有手闷子

以前老老年间,羽绒服还不普及,就靠棉袄棉裤,外边装备有脖套,可以往上拉捂住鼻子,上边这种厚棉手套,五指不分开,进一步保温。就这样还经常被冻得不行。


小时候的小吃,有牛板筋、牛脆骨、豆腐皮、鸡蛋饼、酸梅粉等,都几毛钱一份。无花果算是个稀奇玩意。我还以为不是真的无花果,而是陈皮丝之类的(刚才查了一下竟然是萝卜丝

小时候吃的无花果其实是萝卜丝做的?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 上游新闻·汇聚向上的力量

)。跟我后来在美国吃到的蜜饯整只无花果和红色的腌渍酸咸口中东风味无花果完全不同。

打春吃春饼,腊月吃灶糖。

现在长春有“老昌春饼店”这家连锁中式快餐店,想吃春饼可方便了。

说到饼,当年七马路民族饭店卖李连贵熏肉大饼,一百块钱一斤,我妈当时工资是每月200元,只有一次她得到了奖金,给我买了一张肉汤和面做的饼尝鲜。以后我二十几年再也没吃到过李连贵熏肉大饼。现在不差钱了,这玩意又不正宗了。下边这个照片依稀是我当年看到的样子,饼和肉分开的。2002年-2006年我在天津上学,到沧州大化实习,倒吃到了比较正宗的驴肉火烧。

老陌谈吃——熏肉大饼

传统东北粘豆包,底下要垫上苏子叶。


东北老式房子的门是往里开的,是因为老年间大雪往往有过膝深,能把门封住。现在长春冬天下大雪,也没有早年间那么大了。我小的时候确实经历过几次大雪到我的膝盖。我妈告诉我,她小时候经历过更厚的积雪。我2000年左右跟同学们到吉林市玩,发现可能是因为濒临松花江的缘故,那边的积雪更厚,甚至出动推土机铲雪。这么大场面在长春市我是没见过。这可能就是“长春”名字的由来?因为比周边县市冬天稍微暖和那么一点?

说到吉林市,我在那边还吃过一道美食:油炸松花江小鱼。从松花江里捞出来的活的小鱼,直接下油锅炸着吃。闻着有股子臭味,吃起来味道特别棒,根本停不下来!


在长春过端午,老一辈人家会在门上挂艾蒿,给孩子拴五色线。艾蒿比五色线更多见一点。以前还看到邻居家普遍在窗户放一面圆形小镜子,有小孩巴掌那么大,镜面冲外,挡煞避灾。


糊窗缝、充锯沫子。这个可是老老年间的活动了。以前长春市,家家户户两层窗,为的是冬天保暖,保温瓶原理。但是当年窗户的玻璃是腻子糊上去的,腻子时间长了干裂,难免有缝、漏风,于是在秋天某个温暖的假日午后,家里大人就会带着孩子,熬一盆浆糊,弄点旧报纸,撕成长条,把里外两层窗户缝糊上,来年春天再找那么一个春暖花开的午后,把过了一冬、发黑翻卷的窗户缝纸用清水泡软,摘下来。这是以前过冬的重要活动。有的人家玻璃有裂缝,还会弄来锯木头掉下来的锯沫子,把两层窗子中间下部塞满(九宫格窗户的话把下边三格填满),进一步保暖。

说到这又要提当年的暖气制度。当时东北虽然是集中供暖,但是以小区为单位,每个小区有自己的锅炉房,市政统一拨煤。有的地方锅炉房分配到的煤少,或者管理者监管自盗,就苦了住户。最克扣的锅炉房,每天只在晚上19:00-22:00、凌晨最冷的时候烧两遍,其他时间段暖气都是凉的。只有国营大企业的员工住宅区,暖气烧的好,几乎24小时暖气都是热乎的。比如我姥姥家,住长春客车厂的职工住宅,冬天家里常年零上30度以上,冬天陪妈妈回娘家,进屋之后必须先脱一大堆衣服,穿夏装。而且当时每家每户冬天要交采暖费,整个楼收齐了才以楼为单位给供暖。这样产生了不少邻里纠纷。后来供暖就进一步集中起来,每个小区的锅炉房倒闭,数个小区一起供暖,通过裁员节流的办法省下煤。且每家每户安了阀门,一楼多制:采暖费交的多的住户享受更多的暖气,交不起的就只能自己想办法生炉子了。而有的小区,由物业自己经营本小区的供暖,如果小区里住的都是富人,就能建设一个比市政供暖更好的锅炉房,保证每家每户冬天都温暖如春。


东北赶马车叫赶大车或赶大板儿车。有三个音喊:驾,就是油门;卧,就是倒档;鱼,就是刹车。马跟马车之间还有个粪兜,用粗布制成,接马粪,防止污染地面。说到马粪,我住在在曼哈顿华盛顿广场时,有一天晚上领着老婆在外边散步,看到纽约骑警出勤,是从一个装载马的小车里把马牵出来,骑上马在街上溜。因为那一片酒吧和流浪汉特别多,防止晚上出事。结果走了没多久,马就拉马粪了。我还跟老婆说呢,这警察估计得有类似遛狗人的垃圾袋一样的东西,把马粪装走,扔垃圾箱里吧。结果,警察就那么任由马粪堆在路上,扬长而去了!


上边说到我在哈尔滨机场吃的锅包肉不错,哈尔滨火车站的饺子也很好吃!但是哈尔滨去机场的大巴好像不怎么准时,我当时在“北大荒宾馆”开会,网上查到宾馆门口有一个站点,前一天还打电话问了,说是有车;第二天跟湖南大学一位前辈一起等了很久也没见有车!我俩只好打了一辆车去机场!坐到一半司机还搞拼车!车停在路边,两三个大汉跟我们商量,只好从了!因为我俩本身是俩人,拼上来一个,是个小姑娘!姑娘也紧张,司机本身就凶恶,再加我俩老爷们!好在收了钱顺利到机场!

长春出租车也有点问题!听在东北师大工作的同行们说,长春出租车四不拉:老头老太不爱拉(爱讲价),一家子不爱拉(收了之后不能跟别人拼车),路近的不爱拉(赚的少),目的地偏僻的不爱拉(返程不赚)。出租司机最爱拉单身年轻姑娘,起点终点都在人多的居民区,一车拼上仨,一趟赚三份钱!返程也有的赚!比如【东北师大净月校区】和【桂林路/西安大路/重庆路】这样来回倒!只有网约车好一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出租车起价低,只需5元,二十多年没涨价!以前市政府补贴不错,后来物价上涨,补贴就显得少了!比如说从龙嘉机场打车到文化广场边上的吉大老校,计价器是74块钱,但是如果司机收少于一百元,就不够油钱,所以一般司机会要一百到一百二十块钱!2020年起,长春出租车起步价终于提升到11元了。市政府补贴减少很多。司机仍然有怨言:起步价高了,打车的人少了啊!


今天想起来甜咸豆腐脑的问题。我在南京,买豆腐脑可以二选一:加糖或者加酱油虾皮紫菜。实际上东北的豆腐脑,根本不用上述两种小料,而是有“卤子”。豆腐脑的卤用鸡蛋、黄花菜、木耳等,做成类似北京“炒肝”那种粘稠的卤,浇在豆腐脑上吃。这是咸香口的,味道非常好。类似天津“锅巴菜”。但由于豆腐脑是淡的,没有锅巴菜那么咸,口味适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