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地区都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
给大家介绍一下东北八大怪
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内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蝇,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二怪,姑娘叼着大烟袋
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大姑娘坐在炕上,嘴中叼着一个大烟袋,悠闲地抽了起来。其实并不是姑娘都要吸烟,东北的冬天长都在家里猫冬,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着了在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一代一代的传承了大姑娘叼烟袋。
三怪,大缸小缸渍酸菜
冬天白菜不易储存,在冬长夏短生产力低下的东北,大路菜很难保鲜,东北人就发明了白菜的腌渍法。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盐,凉水要漫过白菜,用大块石头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
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主要是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解放双手做家务活.
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
腊月里家家户户包粘豆包,用大黄米做面,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有的里面放些白糖,有的蒸熟后可蘸白糖吃,耐嚼抗饿。从腊月开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冻上,一直吃到正月,这已经成为东北的过年的习俗。
六怪,翻穿皮袄毛朝外
东北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风大雪大,风雪交加,常常刮起睁不开眼的大烟泡,因此特别是出远门的如车老板、上山打猎都把皮袄反穿,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袄就会被雪打湿。
七怪,草皮房子篱笆寨
在东北的农村,70年代砖瓦结构的凤毛麟角,以前的房子大都如此。北方生长着一种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杆径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盖房子时用铡刀切齐根部,一层层拍打在房盖上,当地叫缮(shan)房子,草很光滑因此防雨防雪。不做院墙,就地取材,用树木从中间一劈两半,做栅栏。
八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东北天冷必须带皮帽子,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这两种太贵,老百姓买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狗皮帽子的优点是几乎家家养狗,货源充足,主要是做帽子,最大的特点狗皮结实耐用,防潮性能极佳。
二、为什么只有东北地区形成了跨越省份与民族、认同度极高的「东北文化圈」?
本质上还是语言,
语言上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去年,很多人在通辽各地高唱 Mongolooroo Baigasai
——这一句明确体现出跟东北文化的边界分野。
以前也看到网友指出过,长岭 vs 科左中,虽然相邻,但来往很少,客运都相当之少。
另外,有的时候“跨越民族”也有消极效果,就是更容易遗忘/歪曲历史。
比如,东北人这种游侠儿的豪气,任何人去翻开清末民国的地方志,都会立刻明白这就是“游侠汉文化”在关外的复兴。但是现在却有部分人,为了把汉族塑造成“文弱”,就说东北人的这个气质是来自女真人——这种话在1920年不会有任何东北人信,现在还真的骗到不少人。
这种“游侠化”的汉文明,跟唐代藩镇、宋代水浒那种江湖文化一脉相承,连绰号都是。
而清末的“满洲旗人”完全就是到处镇压,是游侠气的对立面。
翻开清末东北各地的地方志,就会发现一大堆的绿林起事,各种人物全部都是 老北风、草上飞、刘老疙瘩、张大个子 之类的水浒系绰号人群,而四处忙不迭镇压的,都是各种 德崩阿、富隆阿 这些满洲旗人。实际上后来,在整个近代,脱离了旧清的满洲旗人,是被裹卷进了整个游侠汉文化当中,慢慢也一起“水浒化”了。
另外,《东北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被改成满语,就有人说这首歌来自满族,也是令人很反感,到底是准备要骗多少人?(这首歌的源头来自汉族占98%的普兰店胶辽官话区)
至于说“饽饽来自满语,XX来自满语”这都是属于很低端的了,真热心满语的人自己也在努力驳斥,但这套也是骗到很多人就是了。
三、东北有哪些民族文化?
东北一般不讲民族吧,你要是单拆出来那仨省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辽宁应该偏满族,毕竟有故宫啥的,吉林和黑龙江没呆过多久就不说了
四、东北地区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
小时候会带着木质的爬犁去山坡上滑爬犁。
五、东北有什么人文特色习俗?
具体可以问问山东人,老的传统说实话一下子真的说不出来什么。我只能好好想想。
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饭之后开始包饺子,等着春晚的重头戏以后出去烧纸放鞭炮,回来洗脚,再吃饺子。
这事情好像不够人文。
东北人带着一点点满族的习惯和山东人的习惯。
正月初七,十七,廿七都要吃面条,因为叫做人日子。过年垃圾不能碰,要初五才能扔。冬至吃饺子,头伏吃饺子,上车吃饺子。二伏吃面条,下车吃面条。
说点除了吃的,我也不关注。吉林乌拉算么,四面山中间留财算么……还有回民街,这也有在吉林。
别的不清楚了,人文特色,举个例子啊
六、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各自的特色,历史和文化是什么?
看题主说不太了解吉林,我就来说一下吉林的饮食和民族文化吧。我是吉林市的,在长春上学。
吉林市往南就几乎属于朝鲜族自治州了,朝族/韩国文化很浓,尤其是饮食方面,我个人也很喜欢韩餐。吉林市北边有一个乌拉街满族镇,满族人口很多,但文化方面的渗透要比朝族文化弱很多。其它除汉族外比较多的就是回族了,我们吉林市这清真饭店很多,口味也都很棒,为了照顾亲友的饮食习惯,也经常在清真饭店举办婚宴寿宴。
有意思的是,各民族之间在饮食方面的冲突并不大。满族因为历史原因,是坚决不吃狗肉的,而在吉林市,他们和最喜食狗肉的朝鲜族离得很近,但井水不犯河水,就算你在满族乌拉火锅店里喝自带的狗肉汤,也不会有人打你(但作为食客确实有些不礼貌)。东北人喜爱饮酒,但是这的清真饭店并不介意人酗酒,在阿拉伯饭店里喝的酩酊大醉的大有人在。我身边的回族同学对于饮食也没有过分在意,好几个回族同学特别爱吃锅包肉。
七、东北萨满是传统民俗吗?
东北萨满是指在中国东北地区流传的萨满文化。萨满文化是一种以萨满教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其中包括萨满教的宗教仪式、萨满文化的文化习俗、萨满文化的音乐、舞蹈、戏剧等。
萨满教是一种复杂的宗教信仰体系,融合了原始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元素。萨满教在东北地区流传已有许多年,在当地的游牧民族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萨满文化的传统民俗包括萨满教的宗教仪式、萨满文化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这些文化习俗在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当地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东北萨满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其中包括萨满教的宗教仪式、萨满文化的文化习俗、萨满文化的音乐、舞蹈、戏剧等。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