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朋友说了,东北的文化底蕴第一个就是自由、包容、平等!我是非常赞同的
在这片土地上,大家其实都是外来移民!东北就像北美新大陆。你们知道美国当年最令人向往之处在于哪里吗?在于自由与平等!
要知道在欧洲,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与习俗。比如假设你没有世袭爵位与头衔,哪怕你再有钱,也会被看不起。比如《泰坦尼克号》中那个胖妇人,她叫玛格瑞特,从法国上船,船上的人们称她为莫利夫人,当然了,她还有个别称——newmoney,翻译过来可以理解为"暴发户",或者“新贵”。比如三十而已里的王太太和顾佳,在其他太太们眼里就是newmoney,与之相对的则是“oldmoney”。
对于上流社会的贵族们来说,他们的家产是祖祖辈辈继承下来的,他们参与政治和经济,但是却不用亲自工作,只需要请人打理自己的家产,一辈子逍遥快活,是"oldmoney"。
因此这个群体里从来不乏高傲之人,看不起拼命打拼挤进了上层社会,或者突然暴富在财富上能够和他们比肩的人,比如女主角露丝的母亲。当莫利夫人去和喝下午茶的太太们打招呼时,被她们嫌弃地避开,不为别的,只因莫利夫人的老公因为采金矿发了家,在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眼里,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有钱人",而其余的教养、文化底蕴、谈吐、见识,都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但是在新大陆,也就是美国这一切都不同了。这里没有谁比谁来得早,也没有贵族。大家都是平等的人。所以,这是当时美国对欧洲底层人最大的魅力。
说回东北,东北当时就犹如新大陆一样。在老家,你要从地主手里租赁土地,要听命族长的使唤。还有各种乡绅各种道德绑架与压制。换句话说,一切的生产生活资料与资源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你想活着,就必须听命于人。但到了东北,这一切都不存在了。虽然最早的移民也是以山东屯,河北屯,或者一族人这样的整体移民。但是族长对族人的控制力度已经减弱许多。新移民也不再受地主压迫。反正土地有都是,老子只要肯干,离你们远点也一样可以生存!东北这里不但来了各地的移民,还有各个民族的人。各个民族的人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因为东北这片土地足够包容,所以任何信仰文化都可以有足够安身之地。大家互相默默共存。你回族人信仰你的伊斯兰,我汉族人在清真寺对面卖我的杀猪菜。你满族人信仰你的不吃狗肉,我朝鲜族开我的狗肉馆……
甚至在19世纪,俄国人、犹太人涌入东北,带来了他们的信仰与文化。东北也一样包容于是乎,哈尔滨有了一座座东正教教堂,哈尔滨菜谱有了“酸黄瓜炒肉丝”、“罐焖牛肉”这样中俄混血菜系的结合体。
就连馅饼起源地—辽宁海城牛庄,清真馅饼与猪肉馅饼几乎同时出现。清真的卖牛肉馅饼,汉民卖猪肉馅饼,俩人互不干涉。足可见东北对不同文化的包容。
甚至在神话传说中,东北的神话传说也非常包容,黑龙江的保护神,是山东人—秃尾巴老李
而东北道教文化中,地方神仙的“黑妈妈”“胡三太爷”、“胡三太奶”成了护法神仙。更有“五大动物仙人”皈依佛门、道门。
东北第二个文化底蕴就是“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人文精神!
在过去的东北冰天雪地,没有现代化的取暖设备与城市建设。生活在冰天雪地里,今天别人有难你不帮忙,明天你有难也没人帮你。一开始是出于互相协作生存的需要,但久而久之东北人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求回报”的人文精神,也成了东北人的信仰。在东北,从来不缺乏“热心肠”的人。每年下雪,路上有汽车打滑,马上有路人帮忙过来推车帮助脱困。并且不求回报。别问是不是真假,因为我就是每年都参与推车救援的人。每年大雪时节,都有越野车队组织救援队
大雪中帮助汽车脱困https://www.zhihu.com/video/1469417430150180864以下这些都是东北人“乐于助人、不求回报”人文精神的代表
新时代“活雷锋”郭明义
全国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爱心大使”、中央共青团“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广东省委“广东省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丛飞
扎根贫困地区,致力于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张桂梅校长
收养孤儿,培养孤儿成人的体育教师—柏剑
收养60多名服刑人员子女、帮助180多名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成家立业的老共产党员付广荣。
东北文化底蕴第三个特点“崇尚知识,尊重文化”
电影《跟踪孔令学》范伟扮演的孔老师是一个中专尽职尽责的语文老师。因为教育女学生,被女学生校外小痞子男朋友骚扰。
电影中有两个情节,很多非东北人直呼看不懂和荒谬
第一个情节是孔老师为了躲避小痞子跟踪,误打误撞进了一家洗头房,结果要出来时候被老板误认为是捣乱来的。要揍他。孔老师亮明自己是语文老师,并背诵课文以证明自己真是老师,只是误打误撞进了这里。洗头房老板居然相信了,并且对孔老师毕恭毕敬……
第二个情节是,孔老师不堪骚扰,通过朋友介绍,向混社会的一个大哥求助这个社会大哥听说是孔老师有麻烦,毫不犹豫答应帮忙。并且非常仗义的两次相助,虽然解决方式有点粗暴
很多非东北人一直很迷惑,孔老师不就一个教书匠么,为什么别人这么尊敬他,连混社会的人都对他说话客客气气?这就不得不提到东北的文化底蕴—崇尚知识、尊重文化!
东北在古代没有工业化时代,是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也没什么文化地方。当年清朝时期,东北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是被特殊照顾的,也就是类似于今天的降分入取。入取比例也比南方地区大(照顾教育落后地区)
这也造成了东北人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极度崇拜。我朋友太爷爷,祖籍苏州,清末秀才。在苏州,秀才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功名。因为读书好的人太多。一门五进士也是常见的。因此他太爷爷在家乡日子过得并不如意
后来有人建议他去关外碰碰运气。他就来到了辽东,结果一来就被一个珠宝行重金聘为账房大先生,没几年就成了掌柜的。
到了民国时期,张氏父子大兴教育。开办大学、两级师范学堂。东北当时的大学生、师范生全部学费免费,并且吃饭也免费!在这样教育风气下,东北人开始尊重文化重视学习。918事变以后,日本人占领全东北。日本人为了殖民教育,推行免学费、免费发两套校服,还提供白米饭午餐,鼓励东北孩子上学接受教育。虽然这一套目的是为了推行洗脑的殖民教育。但是让众多东北孩子从小心里有个概念,那就是好好读书,上学有白米饭吃,有好衣服穿……解放以后,因为东北已经完成工业化,所以工人们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地位也逐年上升……
因此,东北将近百年的崇尚知识,重视教育,让东北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因此,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也极度受到尊重。因此,电影中哪怕混社会的人,也对孔老师客客气气这是非常符合生活实际的。在东北,再混蛋的家长,很少有跟老师对着干的。再混蛋的社会流氓,对医生也极度尊重。这就是东北的第三个文化底蕴!
未完待续……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