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为何少见美术生这样画素描?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2 11:50   点击:249  编辑:yyns   手机版

最近跟朋友聊到什么是好的素描,想起了陈丹青说“每次看到中国式的素描,我就想死,我觉得我宁可一辈子不画。”

陈丹青所说的“中国式素描”就是题主所说的“我们学的素描”。


比起中国大部分写实画家,陈丹青有资格批评所有人“在座的都是垃圾”。他的素描很“本质”,没有多余的用笔,25岁的水平甩出同行很远。

什么是“中国式素描”?

  中国长大的画画人,老师们大部分师承苏派技法,三大面(亮灰暗)、五调子(高光、亮部、灰面、反光、投影好像是这样);立体感由交界线、反光、投影组成。


这个认知方式,很好理解。比如我听说过某老师说:

“素描的终极目标就是消灭线”。

这就是苏派素描的特殊标准之一,听起来简单,但也限制了很多人对素描的理解。

苏派马克西莫夫教学法也是如此,追求用颜色色块和色差来塑造体积和空间。


但如果你相信了这句话,你就会有个疑问--西方画线的大师数不胜数,他们的素描不好吗?

安格尔还告诉学生德加“年轻人多画线”,这又是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仔细看一下国内的习作。

随便找一张“全因素素描”,画得很深入,细节多,颜色把握也好,质感也好。

但画很怕比较,和米开朗基罗放在一起,对比就很明显了,米开朗基罗的一块块肌肉骨骼,是独立且连贯的,每个形体都有自己清晰的形状,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


“全因素素描”里拇指肚就很扁,手指根部和虎口没有分界,边缘线的硬度完全雷同,哪是骨头,哪是肌肉,都完全看不出来。


手腕的截面形状到底是长方形还是圆形,在哪里开始出现转折,都是很模糊的涂了颜色。


换句话说,颜色很多但传达出的信息量太少。

想要在二维的纸上创造出三维空间和形体,“涂满灰色”是无用的,用线条去画,明显是更高效的方法。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全因素素描”是种初学者的训练方式。

这种方法虽然有效,可以帮初学者画准形状,但这里还有个问题,光画准就可以了吗?

根据大卫霍克尼的研究,如何画准,这个问题早在15世纪西方画家圈就推广了解决方法,他们用透镜投在画布上,直接描。

这么画是不是也很准?那我们反复训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准确型工具,图什么?

有兴趣可以去看《隐秘的知识》一书,讲的非常有趣,像部侦探小说


所以,磨磨蹭蹭并不能让你画出一张好素描,理解形体本身,才能画出一张好素描。


有学生跟我说,他觉得全因素素描“立体感更强”

真的立体感更强吗?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

米开朗基罗的这张素描,如果我伸手摸过去,我是能明确感受到肩膀离我最近,颧骨稍远,胳膊肘更远。能知道哪里是坚硬的骨头,哪里是肌肉。这种精准的空间感,是来自解剖知识和形体的认识,长期素描坐在椅子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

而另一种“全因素素描”的惯用手法是,依靠虚实、空间、光影营造一种舞台感和黑白照片感,至于远处胳膊肘是否比肚子更远?那种小幅度的空间错乱,作者不在乎,没受过训练的观者也不在乎。


我的大学老师闫平跟我说过,要多看米开朗基罗,“他的空间就是空间本身,每个手指的位置都不一样,跟明暗虚实无关”。


素描是做什么用的?

素描sketch本身就是手稿、草稿,它解决的不是“我能画出毛孔”“我能画的像照片”,

素描训练本身解决的就是人对体积空间的理解。


伦勃朗手稿看起来很潦草,是因为他压根无所谓“在这张手稿里我能研究明白哪部分形体”,他在意的是人物姿势、力量感、胸腔骨盆朝向,还有画面构图。


这就是“草稿”的功能所在,去掉我擅长的部分,去掉颜色,先看一下整个画面这么弄行不行。


它是作文的“提纲”。


而中国式素描,相当于把作文提纲反复打磨,打磨到800字,考试也要考“写一个800字的提纲”。


我无意批评艺考的科目设计(毕竟我自己也是这么被筛出来的),也无意妄谈历史原因,批评留法留苏老先生。只是想把陈丹青不愿多加解释的观点分享出来。


凡事皆有因。20世纪粉磨登场的中国式素描,曾为建设政治国家效忠尽力。在21世纪发扬光大的中国式素描,也会为建设经济社会增光添彩。然而这增加的光亮,既不是技术传承,也不是思想美学的传承,只是立了很多“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跟猴子剪尾巴的社会学实验一样,迫害新加入的青年人。

绘画这门手艺在当下,意义已经很微弱了,希望未来的年轻人借由这篇小文,主动扔掉固化的训练方法,追求开放的多元的审美。


陈丹青《西藏组画》手稿和其他手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