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对于美术高手来说,书法是否是一个特别小儿科的东西了?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7 04:43   点击:139  编辑:yyns   手机版

艺术硕士,美术老师不请自来。

首先,这个命题有个范围会比较合适,应该是“对国画高手来说,书法是否……”这样比较合适。因为学建筑、雕塑、设计的并不需要字写的好看,哪怕是其他绘画种类,油画、版画等等也都不需要字的帮衬。(美术四大门类:绘画、设计、建筑、雕塑。现在很多人提倡美术应该是七大门类:摄影、书法、还有个什么不记得了。)

其次,对于国画和书法的关系来说,我想纠正题主(并无恶意)的一个概念就是:书法不是单纯的字写的好看而已的。可以不夸张的说,懂书法的人可能会画好国画,而不懂书法的人,是绝对画不好国画的(我指的是一流国画大师。)

所以可见书法的重要性与博大精深。

为什么?下面我会仔细谈。

1,书法的精髓

蒋勋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与表音为主的拼音字母相较,象形文字更注重造型,这就是它的审美效果。文字的书写工具是笔,在古代就是毛笔。中西方都有毛笔,可两者用途却完全不同。西方的毛笔用于绘画,而中国的毛笔不仅用于绘画,还用于书法。大家都很熟悉,中国的汉字线条流动感很强,隶书点捺顿挫,草书波磔飞扬。汉字会有如此成熟发展的原因,是因为在秦时,蒙恬造笔,改变了毛笔的形式。蒙恬在毛笔的中间加上了中锋,这样写出来的字就大不相同。

王羲之历来被公认为中国书法之最。但蒋勋更注重的是他第一次将汉字的表意功能趋向审美功能,而这个推动力就是他的行草。行草是一种十分潦草的字体,很大程度上已使得汉字失去了表意功能,而更注重自身的美感。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所以写书法和欣赏书法时,都着重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形与神。

“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形式的美感;“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而写书法,最重要的难度就在于后者。即神采意味。用通俗的话来打个比喻:如果是国画,让你表现“水波潺潺”的意境,你很可能会在“水波”具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意境的表达。这本身就已经降低了难度了,因为具象的东西是存在的。但是一个“水”字,你要如何通过笔画、结构关系来表达意境?你要如何通过字与字的距离、结构关系来表达整篇的意境?


以上是马远《十二水图》中的水的描绘(经典),以下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水。

而在书法中,只能通过流畅的抑扬顿挫的用笔与对结构的掌握来表现水的质感。更不要说整个篇幅的意境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兰亭序》中会出现20个结构不一的“之”字的原因。因为每个“之”要表达的意境不一样,每个“之”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一样。





传说卫夫人曾教过王羲之写字,并传下了“高峰坠石”之为点、“千里阵云”是一横、“万岁枯藤”是一竖的口诀。一点、一竖、一横就能攘括大地之万千,何不壮阔??

2,书法与国画

南朝谢赫对国画的评价标准是“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摹写。

排第二的就是要求要“骨法用笔”,怎么“骨法用笔”?这就需要书法的功底了。

书法的用笔对国画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忙。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书法写的好的人国画很容易上手的原因。写书法时候的抑扬顿挫、骨法用笔对于国画题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写意的时候,藤蔓的画法、树枝的画法、叶劲的勾勒……哪个不需要书法的用笔?工笔的时候,白描的勾勒也全部都在考验书法的功底。更有工笔18描一说。这每一种白描方法,都是在考验书法功力啊!






所以我说,书法写的好的人很容易能画好国画,但是书法写的不好的人,他的国画的造诣一定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画国画期间狂练书法,也是我读研那时候的常见现象了。因为书法功力不足,导致国画笔法欠缺,国画用笔依旧不够老辣挺拔。

读研那时候我临帖写的《兰亭序》:


读研时候临画的《八十七神仙卷》,这期间那一笔都是在考验书法功底啊!不补书法能行吗?!




总的来说一句话:画国画的人可能相对来说书法是相对练习多了一些,但这绝不等于多练了几年就精通了这一门艺术种类。要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博大精深的,不存在“小儿科”这种以偏概全的说法,非匠气的抽象艺术更是如此。


————————分割线————————

欢迎喜欢艺术的朋友关注我的公众号“三分艺术”,每天用三分钟赏艺术,学技法。

里面有很多国画、书法教程,和超多美术资源,只要回复关键字即可免费领取500G资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