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足石刻有何艺术价值?
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距成都270千米,建县始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其县取名“大足”为“大丰大足”之意。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650),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延续于明清,现有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遍布大足县100多处地点。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有着不同于早期石窟艺术的特征。
在大足县众多的石刻造像群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无疑是其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美、最有价值的代表。
北山石刻距大足县城北0.5千米,开凿在北山之巅,长度超过500米,形若新月,龛窟如蜂房,分南北两区。有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5处。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雕刻石像近万尊。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佛湾中部集中了北宋雕塑造像的精华。由于当时菩萨信仰盛行,因此,这些造像中最优秀的作品大多是菩萨像。由于观音这位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极具慈悲心,只北山第136石窟普贤菩萨要口诵其名号,就会化难成吉,因此大受人们信仰奉敬。因而,在北山菩萨造像中,华土式的女性观音菩萨尤为出色,这是佛教在市民文化熏陶之下更加世俗化的结果。唐代的观音菩萨造像如同贵族名媛般雍容尊贵,到了宋代,观音菩萨们则带上了平民女性的仪态风神。
大足地区险峻山崖上的这些石刻以其极高的艺术品质、丰富的题材闻名遐迩,成为石窟建筑中的代表之作。
二、什么是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余韵延至明清,历经沧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石窟艺术宝库。
大足石刻
三、谁知道关于大足石刻的传说故事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10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
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仕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扩展资料:
文化价值-世界遗产
1999年12月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
(i)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1999年12月1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Ⅱ)(Ⅵ) 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我国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申报的世界遗产只有一项获得批准,那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这也是我国的洞窟石刻类遗产在1987年莫高窟之后的第二次入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足石刻
1、在大足石刻北山数珠手观音石像,称是“媚态观音”。她身高不过三尺,头戴宝冠,脚踏莲花,体态轻盈仿佛随风欲动,眼角嘴角含颦欲笑而又略略带羞。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关于这一尊石刻,有一个非常美丽的的故事,让后世为之动情。
据说,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数珠手观音的女神像。可他设计了许多小样,都感到不满意。一天傍晚,他收工回来,闷闷不乐地坐到小溪边洗脚,忽然身后传来一阵少女的笑声:“瞧您的裤角都湿了。”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十三四岁的牧羊小姑娘。小姑娘见老石匠不无谢意地瞧着自己,不由得抿嘴含羞一笑。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妩媚的样子,一下子激发了老石匠的灵感。老石匠忘却了劳累,重返山上,披星戴月,鬼斧神工,照小姑娘的神态将这尊人情味极浓的女神石像一气呵成。
2、大足石刻送子娘娘传说
古印度王舍城外有位美丽动人的牧牛姑娘,天资聪颖,能歌善舞。当为庆祝独觉佛出世而举行盛大集会时,赴会的五百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怀有孕,却偏偏要强迫她起舞。致使胎儿坠地而死,被丈夫遗弃。她满怀悲痛,发誓在来世一定要吃尽城中婴儿。遂自杀身亡。
不久牧牛女变成了妖怪,与魔鬼半子迦结了婚,后有了五百个儿子。可她不忘誓言,每天定要去吃别人家的小孩。弄得王舍城内一片惊慌。此事惊动了释迦牟尼,赶去劝她,但她根本听不进去,不愿改恶从善。释迦牟尼见劝化不成,心生一计。趁牧牛女外出之机,将她五百个儿子中最心爱的一个藏了起来。牧牛女回到家中,发现爱子不见,悲痛欲绝。此时,释迦出现在她面前,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仅失一子,就如此痛苦,你每天去吃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就不痛心吗?”说完飘然而去。牧牛姑娘听后,将心比心,从此,便皈依佛门,改恶从善。不仅不再食小孩,还成了保护小孩的“诃利蒂母”。群众俗称她为“送子娘娘”。
3、大足石刻九涅盘升天传说
佛年高八十,自知不久人世,于是启程回拘尸那城准备升天。走至半途,于娑罗树间涅般。众弟子悲痛呼号,有人引火自焚;王公百姓呼天抢地。大弟子迦叶远来后至,以头碰棺。佛感到不忍心,起而为众人留下最后脚迹于无恼害国。并说他此去,其母摩耶夫人携诸天女来迎,将升于天办之上。为止从人悲恸,以法力划地为波涛汹涌的大河阻隔大众,遂安详寂灭。
此故事见于宝顶大佛湾第11号涅盘像,已不见弟子等悲号之情,刻众弟子礼佛默衰送行,上有其母率天女来迎。气势宏大,肃穆神秘,突出了涅盘是到另一个理想境界的佛教教义
1、在大足石刻北山数珠手观音石像,称是“媚态观音”。她身高不过三尺,头戴宝冠,脚踏莲花,体态轻盈仿佛随风欲动,眼角嘴角含颦欲笑而又略略带羞。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关于这一尊石刻,有一个非常美丽的的故事,让后世为之动情。
据说,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数珠手观音的女神像。可他设计了许多小样,都感到不满意。一天傍晚,他收工回来,闷闷不乐地坐到小溪边洗脚,忽然身后传来一阵少女的笑声:“瞧您的裤角都湿了。”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十三四岁的牧羊小姑娘。小姑娘见老石匠不无谢意地瞧着自己,不由得抿嘴含羞一笑。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妩媚的样子,一下子激发了老石匠的灵感。老石匠忘却了劳累,重返山上,披星戴月,鬼斧神工,照小姑娘的神态将这尊人情味极浓的女神石像一气呵成。
我
这个真不知道・・・虽然哥是大足人・・・・哈哈哈哈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