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喜欢一个,那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是田畴。
估计有人会问:田畴是谁?三国时还有这号人物?
这个名字,许多人压根没听说过,甚至连一些自称三国历史爱好者、成天把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挂嘴边的人,也不一定能想起来田畴是何许人也。其实想了解此人的相关事迹并不需要查阅什么生僻史料,陈寿的《三国志》已经写的很详细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击劒。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四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备宗室遗老,不得自同于衆。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衆议咸曰:“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畴时年二十二矣。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衆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畴乃归,自选其家客与年少之勇壮慕从者二十骑俱往。虞自出祖而遣之......(刘虞被公孙瓒杀死后)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埽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闲至五千馀家。畴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衆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皆曰:“善。”同佥推畴。畴曰:“今来在此,非苟安而已,将图大事,复怨雪耻。窃恐未得其志,而轻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时,无深计远虑。畴有愚计,愿与诸君共施之,可乎?”皆曰:“可。”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馀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衆,衆皆便之,至道不拾遗。北边翕然服其威信,乌丸、鲜卑并各遣译使致贡遗,畴悉抚纳,令不为寇。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三国志》魏书第十一田畴传
简单翻译:
田畴是东汉末年右北平郡(今河北省玉田县)的地方土豪(从记载中他有“家客”不难看出),在民间素有声名,年纪轻轻就被幽州牧刘虞聘请为顾问。刘虞被野心勃勃的军阀公孙瓒杀死后,田畴不肯与公孙瓒合作,率领宗族出走至徐无山中,寻找合适地点建设坞堡,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形成了一个自治社区。此后,不断有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前来投靠田畴,逐渐积攒了五千余户人家。田畴征求众人的意见,被一致推举为行政领袖,制定了法律和礼仪规范维持治安,不仅让大家有饭吃,还兴办了学校,教育百姓子女读书识字。周边的乌丸、鲜卑势力都很敬畏田畴的小王国,派遣使者前来赠送礼物,不敢进犯(可想而知,田畴在发展文教事业的同时也训练了一支强大的自卫武装,否则乌丸、鲜卑可不是吃素的)。公孙瓒覆灭后,袁绍、袁尚多次拉拢田畴,授予他官职和将军印信,田畴均拒而不受(这倒也未必是史书说的那样纯粹因为高风亮节或者性格谦虚,而是如果接受军阀的官职,那就意味着他这个世外桃源将被逐渐兼并吸收,为军阀的争霸事业提供炮灰和物资),直到后来曹操统一了北方,田畴的自治小王国才不得不归顺曹魏。
用“宏大叙事”史观来说,田畴这样的人应该狗屁都不是,他不能一统天下,不能称霸一方,也没什么雄心壮志可言(说要给刘虞报仇也没实现),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无非就是窝在山里种地,然后靠众人推举,才当了个山寨寨主、坞堡堡主级别的统治者,充其量不过一个“真人版rimworld玩家”,毫无生杀予夺的威权。但在我看来,他这种能保境安民、庇佑一方水土的民间土豪,就是三国时代最值得喜爱的人物。
如果你“有幸”穿越到“英雄辈出”的汉末三国时代,不是王侯将相,也没有文治武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又想避免自己沦为两脚羊或者两脚羊食客或者军阀的炮灰、活的像个人样,那你最大的指望就是能找到一个类似于田畴的大哥,跟着他混!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