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论历史偶然性还是历史必然性哪个更准确,为什么?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9 12:02   点击:181  编辑:yyns   手机版

谢邀。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高中老师早就说过了,只不过很多人不愿意听:历史唯物主义。

来看黑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历史偶然性是现象,必然性是本质。偶然性说的就是直接原因,必然性说的是根本原因。


题主举例的历史偶然性还不够突出,一个流传较广的例子是:


1840年4月7日,英国议院就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东鸦片商人赔偿案开始辩论,经过三天的激烈争论,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9票之差通过了内阁的提议。于是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有人说如果有5个议员投票时候同情心突然泛滥,就不会有鸦片战争,就不会有近代史的丧权辱国,大清国就会平稳地走向君主立宪云云,这是片面孤立地看待历史事件。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市场和原料,那么叩关就成了必然,武力手段是最好方式。

在鸦片战争之前,1834年9月7日,因为贸易中断,英国首任驻华商务总监律劳卑指派义律在虎门发动攻击。

1838年7月13日,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仑率英舰两艘开到广东虎门口外,目的即奉国内命令,向中国展示武力,企图阻止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国这两次耀武扬威的行为,还能说中英战争没有必然性吗?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英国的贸易体系必然存在冲突,这个冲突具体表现为林则徐查封洋行、虎门销烟,这就成为大英帝国动用武力报复的理由。

我们具体看鸦片战争的一些细节,就知道清朝衰败为什么是必然了。

一、主战派到了阵前都变成主和派。战前坚定主战的杨芳、颜伯焘、奕山,他们到了阵前见识了英国的绝对实力的碾压,都成了主和派。

二、钦差大臣骗术一流。但是这些朝廷重臣变成主和派以后,又不能自己打脸吧?何况前面那个主和的琦善死的很难看,于是都开始撒谎。论骗术一流还是皇室宗亲奕山,明明是自己吃了败仗被迫通商、赔款,但是他却欺瞒道光皇帝说英军虽然被打败,但是桀骜不驯,现在“免冠作礼,吁求转奏乞恩”,只要允许通商,英国人就不闹了。结果先前一直拒绝通商的道光居然同意了。奕山欺骗成功了,相关554人都得到了封赏!皆大欢喜!

三、主权是被清朝自己弄丢的!但是随着英国舰队北上,战斗“胜利”的地点离北京越来越近,清廷终于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南京条约,条约签订还是钦差大臣先斩后奏。

南京条约从内容上看,割让香港岛、赔款是不平等,其他条款如结束鸦片战争释放战俘、五口通商、废除行商、新定税则都是要求清朝加入现代贸易体系,并无伤害。反倒是《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本来可以息事宁人了,结果朝廷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官员,都在想一件事情,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怎么办,于是他们提出了进一步交涉,结果清朝官员的无知被英国的璞鼎查利用了,于是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这个条约才致命,清朝至少丧失了四项重要权益:

1.关税自主权,这条违反了南京条约,变成了双方协定关税,说明清廷官员根本没有认真看南京条约,或者说看不懂;

2.对英国人的司法审判权,出让治外法权的原因是清廷不知如何管理外人,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后清廷跟别人签优惠合同,英国“一体均沾”,这是英国人玩文字游戏挖坑;

4.英国舰船进泊通商口岸权,这个原因和第二条一样。但是这个最惨,以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中,这几个通商口岸城市直接置于外国军舰的炮口下了。


可是当时的官员对结果挺满意,他们对亲手出让的权益毫无察觉,他们局限在传统的“天朝”观念,缺乏近代国际知识,使他们看不见认不清真正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所在。

直到1881年,李鸿章与巴西使节签订了《通商友好条约》,才有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



参考文献:[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