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是充满偶然性的,有哪些小人物或小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
从《金瓶梅》(没看过)里的世界,我们可以想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看到那个曾经在这片土地可能发生各种经验与进程。
你可以根据这些个性格,根据一些地方志或者史料上的只言片语,去脑补出一些平常人生活。
这些人可能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出现在今天我们审视的历史上,可能压根就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可以大叫着去发出声,像文人们一样去呼应超越古今的场域。
但就是这些个杂七杂八,可能在某种视角被劳动为政治意义上的民,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性格,也曾经在真实的领域中进行人类生活的各种实践。他们可能未曾聚焦着什么共识,大抵也没有被写进那推进史书进程的影响里,却无一不在回应着一个王朝为何会最终走向这个样子,或者一个文明为何会没有再能焕发出一种自在生力。
是史书堆积渐久的尘埃,还是尘埃组成了大的,被称之为偶然性的,常常相对于我们所注重的关键词似乎确实是意外或者影响势力较小的,可却也没见谁能真正握住那个神器。
二、历史上各类名人的出现是必然的么?比如牛顿?
历史必然性决定的 文明是向前进的 所以即使没有牛顿 也会有猪顿马顿
三、怎么看待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我有时候会怎么想,虽然我总体历史观还是广泛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我比较喜欢葛兰西),但是我相信许多偶然性,固然经济基础、阶级等因素重要,但是有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我国较为成功、时间较长的诸王朝,比如汉、唐、明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开国皇帝吸取前朝教训,重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中央集权,而且之前的农民战争有缓解土地兼并,重新分配财富的作用。
但是我认为有些长期被历史必然性忽视的因素也很重要,比如这三个朝代的开国(或第二代)皇帝的寿命较长,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稳定局势,协调与功臣们、地方之间的关系,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并且做出继承的安排。比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在位,或是成为一个集团的领导的时间都比较长,足够做好这些事。那么倘若这些人像之后的一些皇帝一样,在在位的三年内就暴毙呢,这个朝代还能像历史上那么长吗?
还有就是君主的个人能力、性格甚至寿命,与王朝兴衰的关系。按照一些唯物主义观点,就是人是受时代潮流影响的,不能摆脱这个因素,也就是没有这个人,也会有别的角色完成这个使命。我认为这要分情况,比如倘若是明朝这样成熟的中央集权帝国,在其中后期,像正德、嘉靖这样的皇帝早死晚死几年影响不大,因为一个成熟的官僚集团可以有效把握政局,君主个人能力的需求低。但是像一个欧洲中世纪早期的由部落向国家转变的政权,如波兰的皮亚斯特王朝,一个军事威望强大的酋长,突然去世,留下其软弱的继承人和心怀叵测的部落贵族,很可能会减缓波兰皈依基督教、进行封建化、建立君主制国家的进程。
四、个别历史人物或者偶然事件对历史的影响真的很小吗?
李靖
隋末唐初将领,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隋朝末年,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俘获了李靖。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您兴起义兵,本是为了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
韩信
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韩信在刘邦军中,后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刘邦。
朱元璋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后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平定各地,最终建立明朝。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 年)闰三月初一日夜,朱元璋身着僧衣,来到了被元军包围的濠州城下。守门的兵士见到他是一个衣衫破烂的和尚,便起了疑念,认为是奸细,将他捆起来,送交大帅郭子兴帐前请令斩首。但朱元璋此时十分镇定自若,有问有答,不喊冤不叫屈,而是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投军之意。郭子兴见他没有奸细的慌张和畏惧,而且虽长得丑了一点,却是一身正气,身高体壮,确像一条好汉,心底里暗生喜欢他了,再仔细盘问,原来朱元璋是本地孤庄村人,又是千户汤和写信叫他来的,便高兴地收为步卒。
*********
这些刀如果落了下去呢?
历史将会如何改变?
李靖的战功或许会被其他名将完成。当然我们看不到托塔李天王李靖和哪吒了。
韩信打下了几乎全部的汉朝天下,楚汉相争的天平不知如何倾斜了。
明朝肯定是没有姓朱的事情了。或许没有大一统的明朝了。
也许其他刀下倒下了无数个李靖、韩信和朱元璋,而我们不知道罢了。
五、英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用偶然和必然来思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懒惰,不过是人类企图在无法理解的随机性世界中寻求一种安慰的主人公心态。
六、什么是历史事件的偶然性?
我就是在已经成历史的昨天很偶然的被邀请回答了这样一个完全不在我专业领域的问题.
七、有人说:“历史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嗯,为了防止这边因为偶然与必然的哲学定义而扯皮,我这边将偶尔定义为事先难以预测或人类条件下无法预测,或事后看来容易改变的事情。必然则定义为事先可以预测或事后看来无法改变的事情。
然后先说,我认同这个观点。
一切事物总在围观上呈现不可预知性,在宏观上呈现规律性。历史同样如此。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很可能会换个脉络。但生产力发展伴随生产关系改变以及压迫过重产生反压迫这些脉络是不会变的。偶尔会局部倒退,但始终向前。
很多时候,一个历史人物可能只是运气好,可能只是顺应了潮流,然后便成为名将,帝王。也可能有不逊色于他们的人被战场上一支箭射死。
他们或许会改变一个民族几十年的命运,但其实,这些放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并不起眼。自然环境会筛选出适合这片区域的人文思想和政治体系。然后这两者又反过来去影响自然环境。然后产出一个个相关的历史人物,从而组成历史事件。
越微观越具体越难以预测,然而这些不可预测的东西聚集起来的宏观却总是确定的。这便是一种对立的统一,也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运用吧。
八、秦始皇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国家统一是必然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惠文王死了,还有秦武王,秦武王死了,还有昭襄王。。。谁死了秦国也没耽误踏平六国的脚步啊!秦末起义,陈胜吴广死了还有项燕,项燕死了还有项羽,项羽死了刘邦得天下。反正是大秦必亡亲王朝必然建立。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大乱,多少英雄豪杰崛起和陨落。最后不还是天下一统了。。。。。。。。清末民国军阀混战最后我们革命先烈还是统一中国建立新中国。
九、根据历史,到底是必然产生偶然,还是偶然决定必然?
现实中,你抛一个硬币,落下时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概率其实不是2分之1,而是其结果已经100%确定的。
因为你在抛硬币时的手指力度,风向,地面的角度和材质等等因素已经确定,其结果当然也是确定的。就像能预测日食彗星一样,这如果加以计算,这也是可以准确预测的。
----------------------
从爱因斯坦等崇尚决定论的(上帝不掷色子)的人来看,任何事情都是确定且可以预测的,大到天体运动,小到你大脑里神经网络的活动。
所以,历史当然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从夏商周,已经可以确定以后的八国联军侵华了。
-----------------------------------
当然,那些推崇量子随机性的物理学家(比如霍金)是不同意上述观点的
十、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
谢邀。好形而上学的题目。
历史上的偶然性很重要。
帕斯卡尔曾调侃说,如果克利奥特佩特拉的鼻子短一点,整个世界的面貌就会发生改变。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尤其是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在政治事件和英雄人物身上的时候。
如果克利奥佩特拉的鼻子短一点,罗马前三头后三头的故事很可能要重写了。
不过,这种故事只是历史的一个方面。
克里奥佩特拉的鼻子短一点,会改变罗马与埃及的关系吗?不好说。会改变罗马帝国在东地中海的地位吗?可能性较小。会影响埃及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传统吗?几乎肯定不会。
因此这种问题有层次和侧面之分。
半个多世纪前,布罗代尔曾划分过所谓的三种历史时间,偶然性对事件的进程可能影响最大。感兴趣的可以参阅一下他的文章。见布罗代尔《论历史》。但这种时间划分最近几十年受到了质疑。
P.S.
问题说明中提到的各种社会,只是一种理论建构,这种社会形态的划分,带有很强的人为性质。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要把历史分成这么几个阶段?为什么是五个而不是十个八个?
可以说,这种历史认识本身也是历史的产物,它带有很强的进步主义的色彩,反映的是19世纪那些思想家们对进步的信念,以及对理解把握世界历史进程的自信。
我认为现在应该反思和超越这种诞生于19世纪的话语。
十一、有哪些历史人物的失败是偶然的?
这种其实还是挺多的,只不过偶然的方式不一样,有些其实不知道怎么算。
比如关羽水淹七军这件事,就是赶上罕见的大雨,不然以于禁的军事能力,不会输的这么惨,这个算偶然吗?
当然也有真的是偶然造成的逆转,拿我比较喜欢的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来说吧。
第一个就是苟晞,作为当时西晋实力很强的一位将领,本来石勒王弥都不是他的对手。但他一次和王弥部下发生了一场战争,本来局势一片大好,胜利就在眼前,却刮了一场神奇的大风,带着沙土迎面向苟晞的军队吹过来,吹得军队睁不开眼,这场仗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输了,苟晞的主力精英基本全灭,从此他就一蹶不振,人也变得消极崩溃,最后被石勒消灭。后来在北魏进攻胡夏的时候,也有一次类似的情况,那次倒霉的是赫连昌的军队。
第二个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南宋武帝刘裕,刘裕早年的军队生涯就像开挂一般,一骑当千这种一个人追着几千人跑的历史奇观就不说了,我觉得他赢的最偶然,也可以说是他的对手输的最偶然的一场就是刘裕京口起义反桓玄时,他带兵和皇甫敷在罗落桥展开一场战斗,战况对刘裕非常不利,檀凭之(檀道济的叔叔吧好像)战死,刘裕自己也被大军包围,孤身一人背靠大树,当时皇甫敷已经在问他打算怎么死了,结果刘裕大吼一声,他的士兵发现主帅被围,就疯狂往那边射箭,有一支箭就射中了皇甫敷,刘裕趁机冲上去杀死了他,这场战斗就神奇的反败为胜。我听说后来元末鄱阳湖水战,陈友谅也是死于暗箭,具体就不清楚了。
还有一个也算是偶然吧,南北朝的慕容昭宗,作为慕容鲜卑最后一个强人,他平定了候景叛乱,刚刚得到重用,却在跟西魏的战场上,在已经处于优势的局面下,在船上探看军情时,风把拴船的绳子吹断了,更是把他吹到了敌人的地盘,一代将领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死了。
还有桓温打成汉,本来处于劣势,但是击鼓兵把桓温的退军信号错击成进攻信号,没想到士气大振,一举获得了胜利灭亡成汉,成汉如果知道也会很郁闷吧。
总之战场瞬息万变,这样的例子应该有很多。
如果历史上缺少了几个关键人物,历史还会发展到今天吗?
感觉在很长的历史跨度,应该是不会有太大影 响,先进生产力总会淘汰落后生产力,更好的制度肯定会淘汰落后的制度,这应该是必然的,也符合唯物史观。
但从较短的时间跨度看,历史的偶然性应该就会增加,那么一些历史人物就显得很重要了。比如没有高斯,长远来看数学还是向现在这个方向发展,但可能发展不到今天的高度,牛顿,爱因斯坦也大概是这样。还有像大萧条时要是没有凯恩斯,罗斯福也许美国会上台一个法西斯政府在一定时间跨度内肯定是有极大影响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