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粟特人的功劳?
说起粟特人,可能大部分的朋友都会觉得很陌生,其实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就是粟特人。在唐朝时期,有几位粟特商人十分出名,例如康艳典、石万年等,他们拥有城主的称号,依附官府在做生意,这样更加安全,也更容易一些。因为粟特人的文化是受到伊朗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到来,也使得唐朝流行起了一阵胡风风潮,这在当时看来还是非常神奇的。有关粟特人的更多信息,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1、神秘的粟特人
粟特人最盛行的是父系关系,就是只有父亲这辈亲人,祖父就免谈了。另一方面,孩子一出生就进行经商教育,略读点书也是为了经商。从小就独立生活,与父母分开生活。兄弟之间的财产分得清清楚楚,这种家族制度,感觉人情淡薄了些,缺乏了温馨。但因为没有利益冲突,没有财产纠纷,也少了些家庭矛盾。粟特人妻子的地位很高,可以与丈夫一起抛头露面会客。粟特人的法律上允许夫休妻,妻弃夫,妻子有选择再嫁的权利,这在同时代这一婚姻法是相当开明的。由于粟特人大多去外地经商,夫妻分居,他们大都在当地找的有侍妾、姘头,相当于次妻。
粟特人个个能歌善舞,那异域风情的美女,配上多彩的民族服装,那如风般快速旋转的胡旋舞,很快在长安风靡一时。唐诗中描述: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安禄山是粟特人,他那肥硕的身躯扭动起胡旋舞来,竟然十分的流畅速度,在唐玄宗面前献舞时,逗得玄宗开怀大笑。
国色天香的杨贵妃不愧是个一流的舞蹈家,西域的胡旋舞到了她这里不但运用自如,还有所创新。
2、富甲天下
隋、唐王朝重农抑商,推行一系列政策严禁汉人从事国际贸易,而对胡人则没要求那么多,从而为粟特人创造了独霸丝路贸易财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史载“粟特善商贾,好利”,沿丝绸之路东西往返,形成了许多粟特聚落。
粟特人从中原购买丝绸、瓷器、茶叶贩卖给西域各国,意大利出土的画上画的凯撒大帝穿着中国的丝绸,这其中就有粟特人的功劳,然后再把西域的香料、宝石运到长安。
由于胡汉之争历来已久,战争年份,偷偷把双方百姓需要的东西运到对方手中,那一路上过关斩将,那其中的关节如何打通,也只有粟特人知道,富贵险中求,其中的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和平年代,粟特人承担着这种以畜易绢的互市。可以说,粟特人进行的国际贸易,成为胡汉联系的纽带。
粟特人个个腰缠万贯,富甲一方,他们住有华丽宽敞的宅院,里面的亭台轩榭精美别致,家里的丫环僮仆训练有素。他们穿着最华丽的衣服,带着上等的香料,走在街上甚是抢眼,路人不免对他们多看几眼。一时间胡人的衣服,胡人的舞蹈,胡人的乐器,成为种时尚风靡一时。他们享受着人间富贵的生活。不但中原普通商人难于望其项背,就是世代官宦子弟,与之相比也显得寒酸。这从敦煌出土文书《唐人判集》中可以看出来。
粟特人为了利益,真是排除千险万难,能吃苦耐劳。做的是国际贸易,在丝绸之路上,他们利用独有的地理条件,习得各种语言。还善于投资政治,也是为了经商创造条件。这个神秘的部落曾活跃在丝绸之路上,进行着国际贸易,赚得盆满钵满,因此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
3、粟特人的没落
大唐经历了盛世繁华,“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日晚却理残装,御前闲舞霓裳。”在这清平盛世里,人们的日子过得悠闲,潇洒,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这种岁月静好。这场灾难让数万人颠沛流离,朝夕不保,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胡人兴风作浪,是他们刮起的妖风,让华夏大地到处血雨腥风,他们就是粟特人。
如果不是这两个胡人,汉民族本可以享受现世安好,可惜由于战争,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倒下了,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杀死、冻饿死去,却无能为力,作为幸存者,他们的心理有难以愈合的伤口,他们痛恨胡人。这个时候的汉人出现了排胡,粟特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在史之乱结束后,社会出现了排斥胡人的风气,原来生活富裕的粟特人习惯了族内通婚,现在他们感受到了生存压力,开始想法设法与汉人通婚,更进一步地与汉文化融合,逐渐与汉民族合而为一,他们融入了汉民族这个大家庭。
千年斗转星移,千年烟云消散,如今虽然在丝路上贸易的粟特人早已消失,但出土的精美文物,让我们了解到千年前那段历史,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力。
为什么丝绸之路会被列入世界遗产文化遗产
遗产名称: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入选时间:2014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v)(vi)
地理位置:N34 18 16 E108 51 26
遗产编号:1442(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有)
简介: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路线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线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向南延伸到印度次大陆。这条伟大的道路沟通了中国、印度、希腊三大文明,全长一万多公里。它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促进了欧亚大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在商贸、宗教、文化以及民族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属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交通与交流体系中具有独特的起始地位和突出的代表性。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兴盛于公元6至14世纪,沿用至16世纪,连接了东亚和中亚大陆上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与七河地区4个地理区域,分布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沿线遗迹或壮观巍峨,或鬼斧神工,或华丽精美,见证了欧亚大陆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的时间内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阶段,以及在这段时间内多元文化并存的鲜明特色。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在东亚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心和中亚历史悠久的区域性文明中心之间建立起长距离的交通联系,在游牧与定居、东亚与中亚等文明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并见证了古代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及若干重要历史阶段以及突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人类进行长距离交通、商贸、文化、宗教、技术以及民族等方面长期交流与融合的文化线路杰出范例。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次申报的丝绸之路段落在丝绸之路交通与交流体系中具有突出的特点。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兴盛于公元6-14世纪,沿用至16世纪,分布于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定居文明之间的交流;它在长途贸易推动大型城镇和城市发展、水利管理系统支撑交通贸易等方面是一个出色的范例;它与张骞出使西域等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区的传播。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1]
当这个项目宣布申遗成功后,现场掌声雷动。各国专家在发表看法时,对这条文化线路赞不绝口。
经过的路线长度大约5000公里,包括各类共33处遗迹,申报遗产区总面积为42680公顷,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为234464公顷。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包括河南省4处、陕西省7处、甘肃省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遗迹,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遗迹。
申遗成功后,世遗委员会建议,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对话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和哈、吉等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如果你可以去西天取经,那你也会有遗产的
进出口贸易的第一次尝试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