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看山看水(看水)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1-20 11:51   点击:77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看山看水

昨天文文妹妹跟我分享她对【佛家的人生三重境界之说,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偈语的顿悟和理解。

人对世界的认知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自我,暂不谈是积极自我或消极自我,以后再聊。初始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因初入社会对人事物的全然接纳,他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质疑,不评判;二因掌握了一些知识,形成了自己的初始认知,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而且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很自信,很开心,甚至还有些N瑟。这个阶段必要的输入和适当的输出是促进我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比如,一个小女孩,她从小父母和老师都教育她要多帮助人,她相信父母和家长是对的。她会积极帮助小朋友,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赞赏。她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人与人之间就是要相互帮助。瞧不上那些不喜欢帮助他人的人。

第二阶段,整合自我――怀疑自我甚至失去自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当我们的认知跟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事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开始怀疑一切,包括自己的三观及一切的美好。比如,很多人遭遇了友情或者爱情上的背叛,他们会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选择和爱的能力,怀疑自己能否把自己照顾好,活得战战兢兢,甚至觉得自己走路先迈哪条腿都是错的。有的人此生就活在了这个阶段,要么愤世,要么讨好,要么自暴自弃。

承接上一个例子。这个姐妹长大了,在发小加闺蜜急需钱时借给了她30万。后来自己需要钱时,闺蜜不但不承认,还吐了她一脸口水。她一下子开始怀疑人性,怀疑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怀疑自己一直坚守的助人是否是正确的。从此她由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变得小心翼翼。

第三阶段,重建自我或者是完成了自我整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经历了冲突后,重新形成了自己对人事物的认知。就像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中的词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承接上例,这位姐妹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和探索,她还是相信自己的助人是没有错的,人性还是本善的。只是以后交友助人要辩识人,要注意方式方法。她又活出了自己,跟社会更融合。活得坦然,从容又快乐。

也有很多朋们经历了一些挫败和冲突后,他们说“原来天这么蓝,阳光这么温暖,我好久都没有看到了”。从此以后,他们开始跟命运共舞,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李铁骑兄写了一首小诗,正好跟文文妹妹表达的契合。

【铁句分享】致友人

年轻时

我看自己很大

别人很小

而今天

我看见自己很小

别人很大

也许我不够中庸

也许我失之精准

但是

现在的我

比之从前

充盈而快乐

感恩且进取

铁陀叩首于西澳2020.10.08

砾匀祝你早安!

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句禅宗话头可以用来谈人生境界:

第一层境界:看山就只能看到山,看水就只能看到水。即对人生尚无深刻体验,也没有深刻感悟。

第二层境界:看山已经不止看到山了,看水已经不止看到水了。即对人生已经有了很多深刻的体验,也已经有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悟,明白人生绝对不像你看到的那个样子。

第三层境界:这时候再看到山,则发现山不过只是山而已,本来就没有什么;这时候再看到水,则发现水也不过只是水而已,本来也没有什么。即对人生已经完全看破,其本本平本淡。

从佛教思想的角度,简单说,第一层境界是尚未历劫历色;第二层境界是历经大千世界、各色人生;第三层境界则是色空。

从普通人的人生境界而言,简单说,第一层境界是青春年少青葱岁月;第二层境界是人生中年历经磨难;第三层境界则是人到老年看破人生本质。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意境不够高

嗯,这就说明你的视力没毛病

三、如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从哲学上看,人们的认识,有待于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深化。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精取精的过程,所以,看山不是山。

还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过程,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秩序。是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相互联结,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

人生也是一样,一个人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人家告诉你眼前这叫做水,你就认识了水;告诉你远处那就是山,你就认识了山。你会心想“原来如此”,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因为了解得太肤浅,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随着年龄渐长,人在经历过无数的问题和挫折之后,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就不再有刚开始的心态,而开始小心谨慎,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我们开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争强好胜,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大多数人到了第二重境界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却始终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修行,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无求无欲,与世无争,面对世俗之事,一笑置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