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吕剧的发源地在哪里?吕剧有哪些说法呢?
对于吕剧,可能大多数人知之甚少。吕剧也属于我国的八大戏剧,并且属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剧种法院自山东,是属于当地特色曲艺――琴书在数千年的历史荡涤中慢慢发展出现的,具有非常典型的山东特色。但是专家们目前对于吕剧实际的发源地普遍存在两大说法,其一为“博兴说”,其二为“广饶说”,这两个说法又分别代表什么呢?
【博兴说 】
坚持这一说法的学者,认为吕剧发源自山东省博兴县的吕艺镇,最初在清朝光绪六年间,这一剧种在民间普遍叫做“唱小戏”。一些曲艺艺人会选择一些包含故事剧情的曲子,依据其中的角色进行装扮,从而进行演出。当时伴奏的关键乐器为四根弦 ,随着发展又慢慢加入了扬琴与坠琴进行伴奏,并且慢慢发展出“上装扬琴”的独特唱腔。更值得一提的是,吕艺镇在2007年还荣获了文化部所颁发的 “中国吕剧艺术之乡”的称号。
【广饶说】
第二种比较常见的说法,认为吕剧起源自乐安县北部的牛庄镇。与“博兴说”略有不同的是,该剧种是大概在1900期间开始出现并扩大的,一些曲艺艺人在京剧和五音戏当中获得启迪,开始把琴书里的剧目改成化妆并在民间演出,百姓们通常将此称作“驴戏”,伴奏所用的乐器主要是扬琴和坠琴,“凤阳歌”也是其中主要的一个曲调。并且,牛庄镇在2008年荣获了文化部所颁布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吕剧)之乡”的称号 。
但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不影响吕剧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实,而且牛庄镇和吕艺镇两地相隔并不远,所以也很难弄清到底具体是从哪处发源的。无论吕剧具体源自何处,作为中华儿女,都有让其继续发扬光大不让这优秀的文化遗产埋没在历史潮流里的责任。
吕剧作为山东戏剧主打剧种和全国最优秀的地方戏曲之一,是我国民族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吕剧的起源地就在滨州博兴县吕艺镇。当年,吕艺镇刘官村民间艺人用纸糊的毛驴捆在身上,用琴书曲调演出了《王小赶脚》,引起了轰动,人们都称之为“驴戏”。这就是吕剧的雏形。后来经过艺人们的创新发展,吕剧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并逐步趋于定型。刘官村的吕剧出了名,刘官村也被人誉为“吕剧之乡”。
吕剧作为山东戏剧主打剧种和全国最优秀的地方戏曲之一,是我国民族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吕剧的起源地就在滨州博兴县吕艺镇。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是在博兴县一带,大家都说是秦始皇发明的,而且还说里面的戏曲一般都是收集民间故事弄出来的。
应该是在甘肃这个地方,有人说吕剧是京剧的一种分支,而且在18世纪差点成为和昆剧一样的存在,而且一开始这个叫做驴剧,也有着脸谱,在汉朝时期有非常多的名角。
二、中国有哪些已经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就比如说我记得有一种制茶工艺,然后他现在已经消失了,因为后继无人。
白蛇传传说、阿诗玛、苏州评弹、凤阳花鼓、杨柳青木版年画,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高邮民歌、陕北民歌、梁山竹帘,弥渡民歌、翼城琴书等等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为“燕京八绝”之一。
中国已经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有很多就比如一些东坡肉之类的。
中国有一些已经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以前的一些字画,现在变得很珍贵。
三、哪些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拥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项目。
天坛传说、凤阳民歌、跳马夫、上党二簧、莲花落、拦手门、棕编(新繁棕编)、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等,入选此次名录。
有关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规定:
国务院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称,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
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的台阶,为构建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谁制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国务院建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的是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工作方针,切实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历史沿革
2006年5月20日,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白蛇传传说、阿诗玛、苏州评弹、凤阳花鼓、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共518项。
2008年6月14日,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其中包括: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高邮民歌、陕北民歌、梁山竹帘等共510项。
2011年6月10日,发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其中包括:弥渡民歌、翼城琴书等共191项。
2014年7月16日,发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新入选153项,扩展项147项。其中包括:卢沟桥传说、鬼谷子传说等153项。
2021年6月,发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等上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