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有拜七姐、游七姐水、祈福许愿、穿针乞巧、兰夜斗巧,祈祷姻缘等等,七夕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节日,经过时间的发展,如今也是中国人的的情人节。
在古代星象文化中,其中的织女星后来在民间被演化成了七姐,也就是民间神话传说中妇女、儿童和情侣的保护神,所以流传下来的七夕节习俗大多都和七姐有关,下面就来看看。
游七姐水,正如《天仙配》里面有说,七仙女下凡来人间洗澡,然后就看上了偷窥的董永,成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当然这个七夕礼传说的七仙女是七姐,而且里面是没有董永的,有没有牛郎,这个还真不好说,小道传说是有,仙女那天会去江河中洗澡,至于为啥要来人间洗澡,这个也不是很清楚,反正呢,仙女洗过澡的江河也就是洗澡水吧,你进去洗个澡,你就会姻缘美满,幸福安康等等。
拜七姐,祈祷姻缘和祈福许愿,其实就是古代人们对七姐的一个祭拜和许愿习俗,每逢七月初七,人们焚香案牍,摆上祭品,祈祷自己姻缘美满,孩子健康平安,女人们希望自己想七姐一样心灵手巧,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男人们则希望能娶到一个好婆娘。
穿针乞巧,是指民间,在七夕当天会举办一个节目,就是女人们针孔穿线比赛,谁穿得最多,就说明七姐就会降好运给谁,谁就好心灵手巧,而且赢的人还会有礼物,在古代,男耕女织,就是常态,女儿织布能巧很重要,越是手巧的人就代表着最优秀。
兰夜斗巧,源于汉朝时期的宫廷游戏,宫女将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将这些物品放在黑夜角落,让宫女摸黑寻找,这叫“斗巧”,而七夕夜也叫“兰夜”,古称为“兰夜斗巧”,这类游戏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故成了七夕的习俗。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情人节的一些风俗习惯介绍。
二、农历7月7日是七夕节吗
农历7月7日是七夕节吗
农历7月7日是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这一天的许多其他地方都称为“女孩日”。七个季节等等。
七夕节的起源实际上是由于中国民间关于牛郎织女之美和美丽的爱情故事的传言,所以这一天具有非常生动的爱情象征意义,被认为是由中国人来浪漫。传统节日的色彩。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在七夕节那天,男女情侣将穿着中国古代服饰,走在街上和小巷与我们自己的情人一起度过这个假期。
尽管七夕节起源于中国,但现在许多外国正慢慢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包括日本,朝鲜和其他地方在内的许多国家/地区,农历七月初七也举行庆祝活动。 2006年,这个节日也被列为中国最早的非物质文化。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从字面意思上说,“夕”是晚上,七夕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也是神话传说中,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天晚上相会。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仙缘会、双七节、香桥会、仙桥会、天缘会、巧节会等。
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名称不同,其过节的民俗内容也不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就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诠释,所以难以放弃。
七夕节为什么定于农历七月七
说法一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规定两人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这天鹊桥相会。
说法二
关于乞巧的记载。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说法三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说法四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说法五
“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同时七夕节也被称之为“女儿节”。
三、七夕是农历多少
七夕是农历几月几日 七夕是农历多少
七夕节的农历时间是7月初七。
七夕情人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也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将七夕称为“女孩儿节”始于元朝:
最早将七夕称为“女孩儿节”的,是元朝人,元《析津志》云:“宫廷宰辅之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邀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端午、七夕、重阳都有“女儿节”的叫法。七夕“女儿节”的穿针习俗变为丢巧针乞巧,乞巧时间由夜间变为午间。女子乞巧时,将装满水的碗放在正午的阳光下,再将绣花针放在碗里浮起来,如果针在水中的影子如花似云,或呈鸟兽形,就认为“乞得巧”;如果影子粗笨似槌,或弯曲不成形,就认为“乞得拙”。清代七夕,北京“女儿节”又将丢巧针改为丢细枝或松针。
清代江南女子还有七夕染指甲的习俗:“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琥珀可爱。”而且,染红指甲还有一个神奇的功效,能令老年人眼睛不花。《清嘉录》记苏州七月风俗:“捣凤仙花汁,染无名指尖及小指尖,谓之红指甲。相传留护至明春元旦,老年人阅之,令目不昏。”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的东西
品尝瓜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吃巧巧饭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她们还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七夕情人节的意义
七夕节由来发展至今,已然成为歌颂爱情、表达心意的节日了。在这一天,恋人们从平淡相处的生活中抽离出来,纷纷向着心上人展现自己深沉的爱意。我最感动而难忘的七夕记忆是,当他举着实名定制的乐维斯戒指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我的时候,分明感受到那种“以我之名,冠你指间;一生相伴,一世相随”的承诺与深意。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