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春天不要急于减衣,秋天也不要急着增衣,适当地捂一下、冻一下,反而有利于增强免疫力不容易生病。春天天气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和室内外温差明显,常常还会有“倒春寒”,所以春天要特别注意防风保暖;立秋以后天气逐渐转凉,衣物不要急于增添,此时加强锻炼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当然,春捂秋冻要适度,不捂不冻不行,捂过头冻过头也不行。
2、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鱼肉多吃容易导致内热蓄聚而“生火”;猪肉吃多了会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失常而“生痰”。鱼、虾和各种肉类长期食用都会助湿生痰引发疾病,而新鲜蔬菜以及豆制品则可以补助气阴,助脾养胃,通调水道,有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所以,注意荤素搭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3、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这句话说的是要想小孩子健康平安,就不能让他吃得太多、穿得太厚。中医认为,小孩子脾胃功能不够强,虽然需要水谷营养,却不能多吃,多吃容易引发消化不良。小孩子的肺很娇嫩,很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所以要多注意不可受凉。但是穿得过厚,小孩子又容易出汗,出汗后降温穿湿衣服更加容易引起受凉并导致风寒感冒,引起咳嗽、肺炎等疾病,这种疾病往往容易反复。
4、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寒从脚起意思是人的脚在身体末端,体内阳气不易到达,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尤其是寒冬腊月,双脚的寒冷更加明显。冬天要注意保暖,用热水泡脚和按摩足部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病从口入说的是指饮食不卫生或不节制很容易损伤脾胃,带来疾病。要注意食物卫生和饮食控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
俗话说,要长寿,多举步,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中老年人若能够每天坚持走路,将会给身体带来几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好处。散步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之一,走路时四肢自然协调的动作,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促使气血流通、经络畅达、利关节而养筋骨,调百脉而畅神志。
6、笑一笑,十年少
“笑一笑,十年少”是在民间流传很广的名句,它说明笑能够祛病保健。笑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环,促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活动。保持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不烦不恼,经常笑一笑,能够提振精神、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安神定气,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
7、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人在过度饥饿时,脾胃是十分虚弱的,接纳吸收功能弱化,如果这时进食过多,会造成食物淤积体内难以消化,轻则引发胃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人在过度缺水时,心肾功能下降,如果马上大量喝水,水就聚在体内,导致肺、脾、肾功能异常,严重的会发生猝死。
8、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冬不坐石”是因为石头具有聚温性及传导性,在冬季十分寒凉,对人体有侵害。久坐石凳寒凉入体,会导致人体代谢失调,尤其容易伤及肾脏。
“夏不坐木”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露天的木质椅凳由于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久坐上面会诱发皮肤病、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
9、冬令进补,来年打虎
中医讲寒为阴邪,会伤及人体的阳气。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减慢,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来抵抗寒气,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扶元固本,增强抵抗力。但是进补要因人而异,对症进补,不可盲目进补。
10、药补食补,不如心补
这句话说的是再滋补的药也会给脾胃增添负担,滋补的食物吃得多了容易造成营养过剩、虚火上升。这两种都不如保持乐观的好心情,好心情可以让人气血顺畅,提高免疫,所以说药补和食补都不如心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
上一篇:防寒保暖的近义词是什么
下一篇:防寒保暖成语(暖有什么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