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都江堰市景区飞堰(都江堰景区飞沙堰)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2-12-27 03:55   点击:19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都江堰景区飞沙堰

原理: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

2. 都江堰景区飞沙堰图片

都江堰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特点。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以此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特点。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

3. 都江堰景区飞沙堰讲解

1、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2、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3、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4. 成都飞沙堰

海拔一般在720米以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

海拔一般在720米以下。气候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

5. 都江堰 景区

大部分不太了解都江堰的很多都是,南门进,南门出赶时间,或者南门进玉磊山出口出去,但是这样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虽然把都江堰景区都参观完了,但是也比较累人,带小朋友或者老年人的可能就吃不消,大概需要4个多小时。

线路如下:南门,走堰功道,伏龙观,宝瓶口,飞沙堰,鱼嘴,过安澜索桥,上二王庙,下二王庙,爬松茂古道,西关,玉垒观,十殿,出玉垒山门口,结束。这个线路建议体力好,时间充足的游客,如果你下午要去青城山或者逛街子古镇的朋友就放弃这条线路吧。

6. 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描写

答:可以说风景优美的都江堰。

扩展资料:

都江堰是成都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

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市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5街道、13镇、1乡;常住人口71.01 万人[29](2020年常住人口)。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区,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

都江堰市以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体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为此有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美誉。都江堰—青城山在民国时期就列为川西风景名胜区。

7. 都江堰飞沙堰简介

592-4582米,相对高差3900米。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都江堰海拔592-4582米,相对高差3900米。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8. 都江堰 飞沙

自古以来,成都就是富庶、安逸的代名词,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夸赞。成都平原更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被世人称赞为“天府之国”。直到今天,这片土地繁华依旧,两千余年未曾间断。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在很久以前,成都也曾是一处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湍急的岷江,在雨季时水量巨大,洪水泛滥,整个成都平原就沦为“汪洋大海”。而一遇到旱灾,又变得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直到2300年前,一座伟大工程在岷江之上建成,成都才终于一跃成为中国的“天府之国”!这就是:都江堰!

从成都市区的犀浦出发,坐上一辆城际动车,不出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都江堰市。这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也是一座因这处伟大工程而兴的城市,整个城市就是以都江堰为原点向外辐射建设的。连城市名字都以此命名,可想而知都江堰的有多重要。不过,再高的荣誉,都江堰也确实受得住。

所有的开始都要从2000多年前的秦国说起,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时君贤辈出,国势日盛,大一统前夜的中国,诸侯对峙,战争不断,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的主张,在公元前316年吞并了蜀国。

几十年后,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郡守,要把蜀国建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李冰上任后,就下定决心根治岷江的水患,将岷江改道,引水进入成都,发展成都平原的农业。于是,在公元前256年,李冰在吸收了前人的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用了整整十四年,终于主持建成了这座影响至今的千年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鱼嘴分水堤、宝瓶口进水口和分水堤尾部的飞沙堰溢洪道。

都江堰修建的位置就在岷江从岷山进入到成都平原的地方,江水如狂奔的骏马源源不断地涌来。李冰选择在一个江水拐弯的地方,将大量由竹笼捆绑好的巨石投入在岷江中心,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在江心建出了一座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也就是现在的鱼嘴。

江水在到达鱼嘴堤时,自然就会分出内江和外江两江。外江继续顺江而下,沿着以前的河道向下流。而内江则会流入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

同时,由于内江的河床低于外江,就确保了在枯水期会有六成江水进入内江和成都平原。而到了丰水期,根据弯道动力学原理,江水的大部分将会被冲到弯道内侧,也就是外江,且外江修建的比较宽,所以六成的水就会流入外江,这就保证了进入成都平原水量的稳定。

此外,由于内江入口处河床是凹陷的,而外江是凸出的,按照水流的自然规律,澄澈的表层水流向凹地,浑浊的地层水流向凸地,所有大部分的砂石都会被外江排走。

不仅如此,李冰还用了整整8年时间,将挡在岷江前往成都平原的一座大山硬生生地凿开,形成一个内江前往成都的入水口,因为非常狭窄,如瓶颈一般,而被命名为:宝瓶口。

内江水会被狭窄的宝瓶口所制约,加上离堆的顶推作用,便会在飞沙堰形成漩涡。内江剩余的砂石大多就会被漩涡甩出飞沙堰,水流越大排沙越多,最高可达到98%,这样就防止了河流的淤塞。

而狭窄的宝瓶口保证了千年不变的宽度,也就限制了正常的水量进入成都平原,当丰水期水位上升时,多余的江水就会从飞沙堰再次排入外江,做到二次分洪。

所以都江堰这巧夺天工的精湛设计,将工程与自然完美结合,既可以分洪减灾、排沙排淤,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彻底让岷江水达到“水旱从人”的效果,至今都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处奇迹!

如此伟大的工程,彻底改变了成都,既是在今天都觉得充满了智慧,更何况是在古代?所以李冰在蜀地备受百姓尊敬,并逐渐被神化,成为保佑一方水土的神仙。

9. 都江堰景区飞沙堰介绍

1、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成都鱼嘴分水堤位于都江堰最深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最壮观最值得一看的地方,可视为都江堰的精髓。传说当年日本侵华期间,曾派轰炸机来炸毁都江堰,但是轰炸机在空中盘旋,并没有发现想象中的大坝,结果就保住了都江堰这个奇迹。事实上,鱼嘴就是起到分流内江和外江的大坝。它使得江水在雨季飞流直下,流入外江;而在枯水期保留足够的水,流入内江,从而使成都盆地农作物得以生存。

2、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溢洪道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3、宝瓶口引水口

宝瓶口,是指起“节制闸”的作用的河口,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