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洛阳文峰塔景区大门是哪个门
对于文峰塔建造一说,民间自流传着一个神奇而又动听的神话故事。据说在文峰山中住着一条脾气极为暴躁的蛟龙,它经常出没于岷江与文峰山峦之间,每遇心情不好的时候,它便会在岷江河里肆虐地横冲直撞,不停地卷起阵阵巨浪,发起一场场洪涝,严重危害着两岸老百姓们安宁的生活。
勤劳、勇敢的犍为人民并不屈服于蛟龙的威胁,人们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向这条可恶的蛟龙发起致命的反击,他们共谋大计,想出了一个消灭蛟龙的办法,那就是在文峰山顶修起文峰塔,把那条可恶的蛟龙永久地阵压在文峰山下,让这条无恶不作的蛟龙永世不得再为人们带来痛苦的洪涝。
但故事毕竟是故事,400年前古人建造文峰塔的缘由现在也不得而知了。
第八批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批准公布,我市犍为文峰塔、九井禹王宫、熊克武故居、福利普贤寺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
“凌空远塔浮青影,夹岸垂柳蘸碧丝。”
(《龙池春涨》)
这是清乾隆年间进士李元模歌吟犍为文峰塔的诗句。“斜阳移塔影,落此清冷地。池面如渥丹,塔尖如毛锥。”
(《龙角池》)
清同治年间举人秦拱北也曾这样歌吟文峰塔。文峰古塔,是诗意的,也是传奇的。关于它的来历,就有多种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塔被一位仙人从遥远的仙山背而至此。
又说,文峰塔是从大兴乡云峰寺狮子山或下渡乡观斗山,由一位和尚一夜之间背将而来。
在文峰村,至今还流传着“和尚背白塔”的传说。
但我却从它历经风雨、沧桑斑驳的一砖一石中,感受到了它的久远与真实。
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载:“丙午三十四年建文峰塔于文笔山。”“文笔山”即文峰山;“丙午三十四年”,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文峰塔位于犍为县龙孔镇文峰村4组,屹立于海拔485.7米的文峰山之巅,塔身高9层30余米。远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犹似一支饱蘸文墨的如椽巨笔,书写于蓝天青山之间。
塔内有螺旋形石梯拾阶盘旋而上,直通塔顶,中间塔层每层皆有窗,透过塔窗可了望远山近水。
每个窗眼后面都有神龛,塑有神态各异的神像、菩萨。
塔顶为八角形,每角挂一铜铃,风刮之,物击之,铃声悠扬于十里之外。
塔尖有一宝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塔身造型优美,洁白无瑕,若是傍晚时分,被夕阳点染得会更加迷人。遗憾的是,早被时人拆去了塔顶和塔身4层,塔顶八方的铜铃也不知流落何方。让人欣慰的是,2004年犍为县已将所拆塔顶及四层塔身修复。虽然八方铜铃无法找回,修旧未能完全如旧,但总是将“一笔”重又“凌空”,“挥毫欲向空中书”了。如今的文峰塔,已是乐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颇有文缘,总罩着一层文气。也是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山还叫文笔山,文笔山还是个小山丘。有个叫文峰的书生,每天早晚都要来这里读书练字。
文峰刻苦,读书破万卷,一手字也练得炉火纯青。
又到一年大考时,文峰告别乡亲,担着书箱,上京赶考。
临行前,对父老乡亲发誓,若不得高中,誓不为人。
一场考试过后,文峰文章本可天下第一,谁知试卷被主考官大人遗失,文峰无缘能得天子面试。
十年苦读文笔山,一朝落第心已寒。
文峰落榜,于心愤愤不平,慨叹老天不公。
他想到赶考前面对乡亲们说过的话,万分愧疚。但文峰还是回到了故乡犍为。他再次来到自己曾经苦读诗书的文笔山,久久孤独静坐于山丘之上,把紧握的手中之笔,一动不动指向苍天。不知过了多久,文峰那凌空之笔,便这样化作了永固的白塔。文峰久久凝望高天,不吃不喝,久而久之,化作了一座山的巍峨。后来,人们便把文峰书生化身的这座山,称作文峰山,文峰那支笔化做的塔,称作文峰塔。文峰书生的故事也许有些悲情、苍凉,却可从中读出先人刻苦求学,为求取功名的艰辛与读书人命运的多舛。从另一侧面,也可悟出犍为人好学为文,力求上进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犍为八景”之一的“龙池春涨”,犍为文庙的“畔池”,在文人墨客的诗吟中和民间传说中,都与文峰塔有着不解之缘。《犍为县志》载:当日落月出,则文笔山塔倒映其中,昔谚有玉笔点丹池之说。说的是,在龙池水满涨时,立于龙池书院大门前左侧,向东远望,文峰塔尖映于池水中,有如“玉笔点丹池”,也称“夕峰远映”。也有说“玉笔点丹池”是文峰塔倒影映入犍为文庙畔池的奇观。不管是龙池说,还是畔池说,这玉笔点丹池都不失为犍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颇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妙景奇观。登临文峰塔,可一览众山,尽观八方。东可远观犍为与自贡、宜宾接壤的大兴狮子山,西可遥望大小凉山,南可见宜宾翠屏山吊黄楼,北能观峨眉仙山金顶。伫立文峰塔,俯瞰滔滔岷江,“日观千人拱手”(昔日纤夫拉纤),“夜看万盏明灯”(县城灯火)。从文峰塔向着岷江对岸望去,一江(岷江)、一河(马边河)、三坝(黄旗罢、机场坝、洛江坝),景色无限。据说,修建文峰塔,最初选址在距今址不远远眺文峰塔处对面的芥子山。当初堪舆先生刚一架起罗盘,正要观此风水时,芥子山就颤抖起来。堪舆先生忙说,此山不宜,无法承受修建文峰塔之重。于是,文峰塔最终建在了这座略高于芥子山的文峰山上。民间传说,自从修建起文峰塔后,对着文峰塔的朱石滩岷江河段,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翻船事件,是文峰塔把水怪镇住了。紧邻文峰塔约百米处,原有一寺,俗称白塔寺。《犍为县志》载,白塔寺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据1952年曾任文峰村农会主任,现年79岁的屈用光回忆说:白塔寺占地一亩多,为四合水砖石和瓦木结构,寺内塑有菩萨造像100余尊,香火旺盛,1954年被毁。
2. 洛阳文峰塔景区大门是哪个门口
没有着火。
洛邑古城,被誉为“中原渡口”,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景区包含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是集游、玩、吃、住、购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旅游观光区。
3. 洛阳文峰塔几点关门
全天开放。
文峰广场周围有郁郁葱葱的小树林和高楼。在文峰塔的北面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屏幕,每天播放新闻和天气预报。文峰塔 脚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小河的北尽头是著名的建安七子全身铜像,一个个栩栩如生。和建安七子一河之隔得有一个圆形门,就是地下图书城的入口。广场中央还有巨大的音乐喷泉,到了夏天,喷泉随着优美的音乐,在灯光下喷出五彩斑斓的水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的干脆跑进喷泉玩耍,出来淋得就像”落汤鸡”一样。
4. 洛阳文峰塔是什么时候建的
洛阳文峰塔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高约30米。文峰塔位于老城东南隅东和巷东端,是洛阳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人建造此塔有“祈福赐恩”,企盼洛阳文化繁荣、多出人才之意。
5. 洛阳市文峰塔来历
都匀文峰塔原名文笔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系五层木塔。文峰塔的木塔年久倾毁,现仅存塔基,立于都匀龙潭口岸边。明万历年间曾是一座五层木塔,传说是一位姓桂的总兵率领郡人修建的。
扩展资料:
文峰塔历史
道光十九年,时任甘肃按察使的陶延杰收到一封来自都匀的家书后感慨万千,信中说,家乡的五层木塔文笔塔倒塌了。十六世纪的一百年里,先后有两个重要的读书人来到都匀。“柳州八贤”的张翀来了,他深居龙山,讲学于东山脚下的鹤楼书院,每日在江山之间跋涉,大笔一挥在壁上留下了哲理深刻的十六个大字“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栖此盘古,饮此泉水”;张翀走后,东林党领袖邹元标来了,在拜会了张翀故居龙山道院后,决心考究群籍,聚徒讲学,在离鹤楼书院不远的之地开创了南皋书院,讲学六年。
他们二人奠定了都匀的文教基础。文峰塔的前身文笔塔修建于万历年间不是偶然,更不是头脑发热,他是匀城之子见到名流以后的呐喊:我们也需要文化!文笔塔镇卫南天,直指文曲星,寓意文星下界便是这种心理的最好印证。文笔塔修建之前都匀无一人中进士,之后则层出不穷。是巧合?还是天意?
不难想象家书在深谙都匀历史的陶延杰心中激荡起多少历史幽思。他即刻挥笔疾书,修“告匀城同胞”一封并同一千两银子快马加鞭的送回都匀。官员,乡绅无不为之动容,又捐两千两合三千两用于修建文峰石塔。次年,七级文锋石塔建成,号称“贵州第一塔”。
6. 洛阳文峰塔门票
1、龙背山森林公园门票:公园免费开放,公园内的文峰塔登塔需另付10元。龙背山森林公园位于宜兴城区南侧,园内丘陵起伏,植被茂密,潭、池、溪、涧,碧水清冽,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全园以文峰塔为制高点,塔高108米,登塔四眺,尽可饱览宜兴西氿胜景和铜峰秀色。
2、宜兴市团氿风景区门票:免费团氿风景区作为市内成规模的大型公园,对充分展现宜兴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提高城市品位,展现宜兴山水园林成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 着眼于“绿与水”,依椐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设置一系例的游览内容。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度假、文体活动的绝佳场所。
3、东坡书院门票:10元东坡书院座落在宜兴市丁蜀镇东北隅的蜀山山麓。这里树木葱茏,鸟语啁啾,一条小河从院门前静静的流过,环境十分雅致;院内建筑整齐壮观,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4、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门票:20元宜兴作为中国有名的陶艺之城,这里的紫砂壶制作工艺都是很精美的,有专业讲解选壶的诀窍,这里还可以买到比较好的紫砂壶。
5、中国陶都陶瓷城票价:免费中国陶都陶瓷城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以宜兴紫砂文化为特色,以紫砂陶、日用陶、工艺陶、化工陶、建筑陶为核心的综合性陶瓷商贸城,去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紧接着就可以去中国陶都陶瓷城淘一个紫砂壶回去给家里的长辈当做伴手礼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