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大荔同州沙漠公园范文
陕西省。
大荔,古称同州,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辖15个镇、2个街道,272个行政村、26个社区,县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总人口592888人,是渭南市第一面积大县、第四人口大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渭南副中心城市。先后荣获“中国枣乡”“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30多项,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城市之一。2017年,大荔科技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 大荔沙苑同州沙漠要门票吗
因为从古时候就叫大荔。大荔县又称同州,
在渭水之北,洛河流经其境内,渭河洛河黄河三河交汇.
有名的地方不多,朝邑的粮仓又称天下第一仓,慈禧所赐.现在又有一个八鱼古墓小有名气,特产西瓜.
3. 大荔沙漠公园和同洲沙漠公园
近期媒体通过网友投票评选出了渭南最受欢迎的10大景点,名单如下:
第1名:华阴市华山风景名胜区
第2名:韩城党家村明清古村落
第3名:华州区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第4名:大荔县同州湖风景区
第5名:渭南卤阳湖风景区
第6名:富平陶艺村景区
第7名:澄城县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区
第8名:韩城司马迁祠景区
第9名:华阴市西岳庙景区
第10名:蒲城县王鼎纪念馆景区
对以上排名大家有什么看法或者意见?你认为渭南那一个景点最值得一去?那一个景点最没意思?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4. 大荔同州沙漠作文
说来凑巧,今年8月底的时候,在西安小住,那里喧闹、闷热和成天身上黏糊糊的感觉,令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难以忘怀。西安的热是一种令人绝望的热,即使一天洗三回,只要外出也依然是透不过气来,像是随时要over了。新疆的热,即使出汗也是单纯的盐分和水,是一种干热,只要有阴凉的地方,就能凉下来,就有盼头。加上早晚温差大的缘故,新疆的夏天真的不那么难捱。
再说看惯了新疆宽阔的大马路伢子,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偶尔闯入视线的人,再看着终日介人头攒动,日渐喧嚣尘上飞速扩张的大西安,无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遮住了温暖的阳光,马路也像得了肠梗似的拥堵。不仅头晕,心情也变得躁动不安。
到最后,我最喜欢的去的地儿从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回民街,洒金桥,大唐不夜城,变成了地铁和大唐芙蓉园的曲江书城,并时常在那里喝咖啡看书蹭冷气。不得不说,这两个地方的冷气都很给力。反正感觉能活着好好喘气了。
可是无论如何,我的脚可不能被长安城的闷热给圈禁。总是要出去走走的。
说到安静的地方,莫过于太白山脚下的厚畛子镇了。我与这个小镇有着很深的渊源。加上这次来,已经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时,是看到网上有驴友扯闲篇在他的翻越太白山的旅行日志里,提到这个镇子。因为描写很静谧,没有被过度商业化,是登山爱好者打卡的地方。便留心记住了。后畛子镇就在太白山后山脚下。一般游客是不会从这里上的。因为上山路途艰险,旁道横生,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必须请当地山里的山民当导游。才能登顶和翻越。因为难度和危险系数,所以吸引了很多真正行家级别的攀登爱好者。
第一次下了飞机,离开咸阳机场,就直奔后畛子镇了。我背着近15公斤的帐篷行囊打算独自登顶并在太白山海拔最高处煮咖啡喝。(后来当然实现啦。这里不展开,因为碰到一帮天真烂漫的大学生,所有曲折有趣有料的遭遇都能独立成书。
在咸阳汽车站坐到周至县的班车,到站后,不要出站,直接购买到后畛子镇的班车票。一天两趟。早晨和午后各发一趟)
果真,在这个僻静的微型街道上,你却常常会看到一些百万级别的非常拉风的大牛越野车停在路边集结,拉着各种登山装备,人员时多时少,但配备都非常专业的那种。倒是镇上的人见怪不怪,不好奇,也不罔顾其他。只是淡然地扯着面。
第二次,是和上司一起来的。她听完我的描述后,神往不已,暗自筹备许久之后成行。我们一起呆了三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她在返程途中还念叨着,下一次,一定带她爱人来小住避暑。
这一次,是我主动逃离城市拥抱太白的一次。还好,有爱人相伴。
途中的景色从山川到河流,从桥索到半山间若隐若现被树木遮蔽的农舍,千回百转,十分养眼。
还没到镇子上,就已经感到凉气袭人了。
果真,入夜时,哪里敢开冷空调,必须盖了暖和的太空被。才能安睡。洗的袜子晨起时,竟然还是潮湿的!
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侧是终日云雾缭绕的太白山脉。如果要想登上最高处,必须早起动身,轻装最好。否则你会成为大家的负累。如果没有意外,太阳落山时,理论上可以抵达。中间不能休息过长时间,而且一定要请当地山民做导游,不要节省那200元。要知道,在很多时候,那就是你的买命钱。因为即使看着缓缓的坡,实际上想要爬上去,都是险象环生。而且岔路多到你转过身不知道自己到底从哪里上来的。记着,绝不走夜路。因为太白山确实有熊出没。还有大半夜的有转了一晚上都没能下去,看见火光,来求救的。一定要带厚衣服。山顶上的温度,即使是在盛夏,我带着最厚的睡袋,帐篷外一夜燃烧着松木篝火,依然被冻的瑟瑟发抖,根本就睡不着。鬼知道到底多少度。
紧挨着山边的就是黑河,是养育西安人民的源水河。
镇子因为人流稀少,非常安静,美得令人不忍惊扰。有一个应有尽有,超出你想象的小超市,你会惊叹那里物品的丰富和齐全。有各种爬山应急物品,及生活必须品。还有几个古色古香的小饭馆。
即使在深山里,扯面也保持着陕西人该有的准头。绿青菜,红辣椒面 、大蒜沫,半勺子冒着青烟的当地压榨菜籽油浇下去,跐溜一声,就是一顿陕西人家正经的中午饭。碗大到让你怀疑人生。反正我每天吃完这一顿,一直到晚上还打着香油的饱嗝。
镇上以及沿途一直都有山民们开的农家乐和客栈。价格大多实惠而价廉。我每次入住的这家客栈,是个医生家的。他是镇子上唯一诊所里的医生,爱人是唯一的护士,因为这里是天然氧吧,人极少患病,七老八十上山采药的再正常不过。他多数时会处理些意外伤害,还有小孩疫苗感冒发烧的简单病患。工作之余,打理着家里的客栈。重点是非常干净。最初的阁楼两人间一张床20元钱。这次去涨了10元钱。还是一如既往的白床单。也有刚刚装修好的标间。24小时热水,实木地板。视野绝佳。三楼有个露天阳台,晚上可以赏月亮吃烧烤。简直不要太美好!
每家农家乐也都各自有拿手招牌菜。
胃口比较残暴的人,尝试高山冷水鱼(他们这里的特产)和漫山遍野跑着长大的土鸡,应该是妥靠的选择。只不过前提是你要能亲自抓住你看中的鸡,因为散养的缘故,野得无法无天。连主人也是没得脾气。还要耐心等。因为是现宰现拔毛收拾干净了才能下锅的。
你不妨先点好菜,再去爬山,几个小时回来后,土鸡用柴禾锅慢炖,肉才刚刚好。
山前山后,一把种子下去,过一个月就是一片谷雨浇过的绿蔬菜。各种野菜一直从4月份开始上桌能采摘到10月中旬。南来北往的过客,很多是奔着纯天然去的。往往连吃带拿。什么灰灰菜,荠菜,苦菜,蒲公英,面条菜,马齿菜,随处可见。还有山民自己养的蜂场,有土蜂蜜,山木耳,山草药,各种叫不上名儿来的小山果啥的。这里的山民副业不少,只要不懒,都能过的很滋润。
因为深山幽静,游客稀少,非常适合隐居和避世修炼。偶尔也能看到下山补充生活用品的道士或者佛教的僧侣。不过这种机缘很少。
临走的前一天傍晚散步时,偶遇三个老人,也是在饭后慢慢顺着太白山脚下溜达。最年轻的83岁,最大的86岁。看着他们精神矍铄,忍不住过去打个招呼。毕竟这个镇子上的人,一个小时后基本上大家就都认识了。
交谈之下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三个刚刚从国防科技上退下来的老军人。他们谈吐不俗,口齿清晰,思维敏捷。还保持着职业的戒备和隐忍的骄傲。其中一个目光炯炯,不到30秒就掌握了话语权,告诉我们,他们三个在一起工作快40年了,是同事也是好友。这次他们在山上疗养一个月,住农家乐,一天包吃住60元,标准四菜一汤。那放下尘世间重荷的轻松自在和当下的快乐,溢于言表,非常感染人。
因为职业的敏感,彼此都心知肚明,但都不再多问。道别后,爱人悠悠地说,果真是藏龙卧虎的高人隐居之所啊!遛个弯儿不小心碰到的都是国防科技领域的大拿。
我出神地看着太白深处的云杉,告诉他,来自于全国各地隐居在这里修行的人,保守估计也有5万人。只多不少。但奇怪的是,山还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仿佛像一把种子撒下去,再也找不见。隔年却生根发芽。有的是草一岁一枯荣,有的长成了枝叶繁茂的大树。更多的人还在枕戈达旦地热望,能有这样一块地方放得下他的焦灼和迷茫。
说实话,我常常犹豫要不要把这么美好安宁的地方告诉大家,因为看着国庆期间所有景区密密麻麻的后脑勺,密集恐惧症都要犯了。怕最后,连这一小块净土,也不复存在。
但藏私也于心不忍。只好寄希望于大美的人心。
让我们一起守护。
5. 大荔同州沙漠景区电话
1.大荔西瓜:渭南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境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种植西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属栽培西瓜的最佳优生区。大荔群众历来就有种植西瓜的作务习惯。长期以来,西瓜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之一,同州西瓜闻名遐迩,久负盛名。近两年来,随着西瓜品种结构的调优和种植模式的转变,全县西瓜种植规模持续……
2.大荔黄花菜:大荔县位于渭南东部,东临黄河,黄花主要产于沙苑一带。这里土质肥沃松软,排水性能好,极宜黄花生长。当地农民在花蕾未开的时候采摘,再经过笼蒸、凉晒或烘干等过程,使黄花干鲜适度,长期保存。大荔黄花针长、色佳、肉厚、味香、营养丰富,配以荤菜香而不腻。
3.大荔冬枣:产地位于中国陕西北部黄土高原水果之乡—陕西大荔县,大荔冬枣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20g左右,果面平整光洁;果皮薄,完熟期呈浅0状赭红色;果肉乳白色,口感细嫩酥脆;口感甜香。内在品质鲜枣含人体所需的19种氨基酸和A、B、C、P等多种维生素,可溶性固形物34%~38%,维生素C3平均含量52mg/100……
4.沙苑红萝卜 :具有皮薄、光滑鲜红、芯小、橘黄质细、肉厚鲜红脆甜,极具地方特色.沙苑红萝卜生产区域位于我国内陆平原地区最大的沙漠沙丘地带—大荔沙苑。
5.大荔花生:
距今已有2100多年种植历史。《大荔县志稿》记载:“南乡沙苑,横亘商阜,低滩隙地无几,加以风沙飞走,地力薄弱,不善五谷。光绪初,邑宰倡凿井、各村颇遵行之。然沙苑地狭风多麦粟终寡;其所产则金针;落花生、红茹等”。
6.沙底辣椒:辣椒呈长指型,色艳红,有光泽、饱满圆润肉厚籽少,辣面油气大、水上漂,香浓持久等地方特色。
7.高石脆瓜:最先在高明镇东高城村种植,因当地“城”发“石”音。故“高石脆瓜”一名由此而来。高石脆瓜种植历史久。据东高城村村民王天仓讲有400年历史的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时,东高城村叫永乐堡,谱上有高石脆瓜记载。
8.大荔水盆羊肉: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因在农历六月上市,又称六月鲜。大荔的水盆羊肉,久负盛名。以剔骨鲜羊肉、骨头、桂皮、花菽、小茴香、草果、精盐、味精为原料,分原料处理、煮羊肉、调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时用烧饼或白吉馍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酱、鲜蒜瓣,则肉烂汤清,肥而不腻,清醇可口,别具风味。
9.黄河甲鱼:步昌地处全国渔业基地县大荔黄河滩区,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牧草资源丰富,是优质无公害草鲤鱼、黄河甲鱼的最佳优生区,群众自1980年起即打造渔池,发展人工饲养,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
10.大荔蜜汁轱辘:源于何时,无从考究。这是一道久负盛名的同州名菜,因其状为球体,当地把这种形体的东西俗称轱辘,所以也把种用大油、淀粉适当配置,用煎油炸过,又勾以蜜称汁(今多用白糖)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甜油润的这一道菜叫蜜汁轱辘。
6. 大荔沙漠公园作文
光绪朝代是慈禧太后专权的时代。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年代。清末各种天灾频繁不断。周而复始,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
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
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
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这场大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
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乾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京师及直隶地区,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减半。旱灾引发蝗灾,从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间,又因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灾的土地又被水淹。
这一年,直隶省遭受水、旱、风、雹的地区达63个州县。
河南省的灾情和直隶相近。从春到夏,旱情日重。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彰德、怀庆、卫辉三府,早倩更为严峻。入夏以后,旱情稍有缓解,但彰德、卫辉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灾,田地被淹。不过,就全省情况而言.仍以旱为主。
全省农业歉收,减产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贫民,所在多有”,仅开封一地,靠赈灾粥厂就食的灾民即达7万余人。
这一年,山东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区有一段时间略遭水灾外,绝大部分地区均遭旱灾,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
据《申报》载,、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闹荒或祈雨。但祈雨无济于事.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1876年12月11日 《申报》)。
旱魃向南为虐,祸及苏北和皖北。苏北各地这一年开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连云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农田减产或绝牧。
旱灾引发了蝗灾,禾苗被吞噬一空。旱蝗交迫之下,灾民“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一些灾民甚至“饥则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踪,相戒裹足”。苏北的社会秧序,因严酷的旱灾而变得动荡不安。为了活命.饥民纷纷渡江南下,由苏南的地方官员和土绅在苏、松、太以及江阴、镇江、扬州等地收容的流民达九万余人。
皖北的旱情与苏北相似。入夏之后,持续乾旱;许多地方连禾苗也末能栽插:后虽下过一些雨,但“又复连日烈日。”,连补种的庄核也大多枯死;当年全省收成减半。有的地方颗粒无收。于是,成群结队的饥民.汇成了四出逃荒的人流。
这一年,北方的陕西、山西、辽宁等省.也遭受到旱灾的威胁。
陕西全年乾旱,夏秋歉收,冬春多数地方种不下去。山西因旱灾严重,秋禾收成歉薄.介休、平遥等县几乎颗粒无收。奉天的义州(今辽宁义县),因大旱无雨,饥户多达十万,广大农民在饥饿中痛苦地挣扎著。
经过近两年的大旱之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灾情在丁丑年(187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尤其是山西省.旱荒空前;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曾忠襄公奏议》卷8)。
毁灭性的旱灾,使山西农村长时间大面积的减产与绝收。连续两年的饥荒,使农户蓄藏一空将愈来愈多的灾民推向死亡的边缘。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现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
。(1877年6月30日《申报》)。
随著旱情的发展,可食之物的罄尽,“人食人”的惨剧发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吃的……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河南的灾情,与山西相似。
经过连续两年的大早,富饶的中州平原,已化为千里赤地。当年的《申报》刊登消息,说河南全省“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但是,奉旨帮办河南赈务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抵豫则宣布:全省报灾者八十七个州县,饥民五六百万。
旱灾的阴影,同时还笼罩著陕西全省。
同州府员的大荔、朝邑、邰阳(今合田)、澄城、韩城、白水及附近各县,灾情。极重极惨”。走投无路的饥民铤而走险,聚众枪粮,有的甚至“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1877年10月3日《申报》)。
甘肃东部、四川北部,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
《南江县志》对川北的旱灾有翔实的记载:“丁丑岁,川之北亦旱,而巴(中)、南(江)、通(江)三州县尤甚……赤地数百里,禾苗焚稿,颗粒乏登,米价腾涌,日甚一日,而贫民遂有乏食之惨矣:蔬糠既竭,继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诸树皮掘剥殆尽……登高四望,比户萧条,炊烟断缕,鸡犬绝声。
服鸠投环、堕岩赴涧轻视其身者日闻于野。父弃其于,兄弃其弟,夫弃其妻,号哭于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举家悄毙.成人相残食,馑(死部)殍不下数万。”
这一年,包括京师在内的直隶和鲁西北地区以及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依然有较严重的旱灾。以直隶县为例,仅河间一府就有二百余万灾民。
灾荒之年,社会动荡,许多灾民为死里求生而铤而走险。在武强县,有灾民组成的“砍刀会”;霸州、通州等地方也多有灾民组织武装.进行抢粮斗争。
到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持续乾旱。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缓解;到6月间有过短暂的雨水期,之后又连续亢旱,一直延续到次年七月。
不过从整个灾区来看,旱情开始减轻,陕西、山东、河南、直隶等省.旱情都趋于缓解。但是,经过连续三年的特大旱灾,老百姓对于天灾的承受能力已近乎极限,因旱灾带来的各种人间惨剧,并未因旱情的缓解而相应地减少,反而更多更严重了。在山西.越来越多的村庄和家庭毁灭于天灾之中。
在河南,侥幸活下来的饥民大多奄奄一息,“既无可食之肉,又无割人之力”,一些气息犹存的灾民,倒地之后即为饿犬残食。在直隶河间府,一些壮年饥民“竟在领受赈济的动作中倒死在地上。”这一年的春夏之交,一场大面积瘟疫向灾区袭来。河南省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省“灾后继以疫疠,道馑(死 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进入光绪五年(1879年),尽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东起直鲁、西迄陕甘的广阔土地上,毕竟已降下甘霖,乾涸的河床里重新荡漾起清波,龟裂的土地开始滋润,并重新泛起了绿意。旱灾.已进入尾声,苦难的岁月就要结束。可是,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之时,一场新的灾难骤然而至,这就是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
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或受到影响的地区,大部分在旱灾区域之内。
瘟疫和地震,把“丁戊奇荒’推向惨绝人寰的境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仅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灾的州县分别为222、402和331个.共955个。
而整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居民人数,估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干万人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参见李文梅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清代末年这场特大旱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当年清朝官员提起这场旱灾,称其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说这是。
古所仅见的“大□奇灾”。今天回顾这场天灾,仍不免使人毛骨悚然。然而,我们并不满足于这场天灾的记叙,除了哀叹,更需要深思。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