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灵渠水街景区怎么样6(灵渠水系总览图)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24 17:25   点击:23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灵渠水系总览图

是秦朝监察御史史禄和三位石匠组织修建的。

秦始皇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察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

历3年艰辛,这条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2. 灵渠水街景区图片

广西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吃住行等,还有三月三山歌节,要吸引人来广西旅游,一要打好基础,利用好著名景点吸引人,二要做好各项服务,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附著名景点:

桂林山水·漓江·阳朔·灵渠水街,茂兰·环江木论喀斯特,德天大瀑布,涠洲岛·南湾鳄鱼山,广西桂平国家地质公园,钦州五皇山景区,花山风景名胜区·左江花山岩画,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乐业大石围天坑·凤山世界地质公园,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崀山·八角寨·玉女岩·资源丹霞,通灵大峡谷风景区,黄姚古镇,怀远古镇景区,锦绣古镇,青秀山,百色起义纪念园,龙脊梯田景区,广西巴马·梦巴马大型实景演出,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刘三姐故里,金秀莲花山,友谊关景区,北海银滩,江山半岛度假区。

3. 灵渠水流向示意图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秦始皇建造灵渠有坏处:

1、造成百姓死亡。

最大的坏处是严重加重了百姓的徭役,因为秦始皇修建宫殿、陵墓、长城、水利工程,徭役不断,造成百姓世上严重。

2、百姓吃不饱。

本来在耕田的农民被拉去修建,那怎么生产粮食,百姓怎么吃得饱。

3、造成国家不稳定。

持续不断修建,长期来,百姓起义那是一定的。

4. 灵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什么

沟通了长江、珠江。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由人工开凿而成,大致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渠槽在田畴间,其水位高过湘江故道,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坝引流后,约7分水流入北渠,在高塘村与湘江故道相会,全长3.25公里,最大引流量为12立方米每秒。

5. 灵渠水利工程示意图

起点位于兴安县城湘江边,终点位于兴安县溶江镇六洞河与灵渠交汇处。

     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人灵渠,从其建设之初,就赋予了它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的历史使命。现在,又是人们旅游怀古的好场所。

      灵渠的精华主体是渠首的大小天平石堤、铧嘴、南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等景点。铧嘴位于兴安县城东南3公里海洋河的分水塘(又称渼潭)拦河大坝的上游,由于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

6. 灵渠水系所在地区的地势特点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为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

它山堰

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泾阳县王桥乡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东有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

郑国渠首的两个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为了便于引水分先后期开凿。郑国渠是我国战国时期继西门豹治邺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从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创。

灵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都江堰

位于都江堰市区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创建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选择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都江堰创建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广大地域。这种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规划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被国外环境和水利专家誉为"亲自然和水利工程"

7. 灵渠地图水系图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秦朝时期开凿的渠道。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灵渠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灵渠全长37公里,主要组成部分有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把湘江水分为三七流,其中三分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并且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灵渠自开挖成功,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清代以前的漫长岁月中,它对于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巩固祖国的边防,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对于灵渠在古代水利史上的成就,到现在仍绽放着灿烂的光彩,为后人所钦佩和自豪。

在兴安县,有一句谚语叫:“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兴安地形和水系特点。作为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灵渠曾经导引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舟船,也曾有过无限的风光。更重要的是,灵渠能够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达两千多年而不怠,在无数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