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想知道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1-21 22:55   点击:146  编辑:yyns   手机版

想知道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下:

1、总体: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 1980年全国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棉布消费虽未达到1957年水平,但穿着的质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达1.69亿双,比1957年增长8倍。

1980年全国平均每人用于购买日用商品的零售额为42.4元。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1980年底城镇每人居住面积为3.9平方米,比1952年的4.5平方米减少0.6平方米。据1980年统计,农村平均每人有房11.6平方米。

80年代,始于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基础。但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通向未来的信心。

2、穿衣:1984年10月,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10所艺术院校在《北京晚报》联合刊登启事,为美术系公开招聘模特儿。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

1983年8月8日,《工人日报》报道,西装短裤最近风靡上海,雪白的、米色的、浅绿的西装短裤,配上金色的腰带、中筒丝袜、高跟凉鞋,成为上海姑娘时兴的夏装穿着。

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召开后,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五位常委,第一次集体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

3、食:1980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开业,随后,越来越多的饭馆出现在北京大街小巷。

1984年4月20日,中国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在北京西单南口的西绒线胡同正式挂牌开张。

1985年4月20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东城区华庆中式快餐每天从早晨9点到晚上6点出售出六七千份,平均每分钟卖7盒。

1987年的一天,人们突然在北京前门看见一家餐厅,招牌上是一位一身西装、满头白发及山羊胡子的形象。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头是美国的山德士上校,餐厅的名字叫肯德基。

1990年10月8日上午,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才在深圳市解放路光华楼西华宫正式开业。这家餐厅拥有500个座位。如今黄色的“M”标志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随处可见。

4、出行:70年代末期富裕家庭的“八大件”(摩托车、照相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缝纫机、手表),已经不包括自行车,1978年后,街头出现私人摩托车,两年后,内地不发达地区的县城甚至乡村,也出现了摩托车的踪影:嘉陵摩托。

扩展资料:

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第一个十年,思想解放运动如大河出川,知识分子摆脱了精神枷锁。西方的各种现代概念也在那时涌入中国,几乎形成了一次启蒙。从文学艺术到学术研究,很多框框都打破了,中国知识界的解放感在不久前“文革”的可怕记忆映衬下得到强化。

没有八十年代的大胆尝试,就不会有之后改革开放的成果。八十年代的最大贡献大概就是那些尝试,那个时候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直到今天都默默起着“座右铭”的作用。

八十年代是伟大的,因为它是开拓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因此也是勇敢的时代。一零年代应当超越八十年代,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应更多是怀旧,而不是真的以为那时“什么都好”。

中国一零年代的思想解放应有新的纵深,改革开放的路径应当更明确,这样我们才无愧于八十年代的摸索和曲折,不会奔着奔着又奔回去了。

参考资料链接:人民网――80年代值得怀念,更值得超越

我是80年代初出生的,可以简单给你介绍下,我生活在三线城市,改革开放的春风一直到90年代初才对我在的城市有所影响,80年代是全国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年代,粮票在我小时候还在使用,我家对面就是一个粮站,家里有很多粮票,买面的时候都是拿粮票,买馒头也可以用粮票,粮票从四两,一斤,五斤,十斤不等,当然,钞票也能用,不过那个时候工资都不高,一个月拿满也还不到100块钱,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工厂还都是国有企业,三班倒的上班制度,冬天夏天有相应的小福利,我们是计划生育实施后的第一代人,据父母说,那个时候如果多生孩子,就要失业,所以人人都不敢多生,所以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城市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子女入学按片划分,如果跨区就学,要交钱,街上除了公交车几乎没有机动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电视节目也很贫乏,而且晚上10点就没有电视节目了,小孩子的玩耍方式也都是自己找乐,滚铁环,扔沙包,踢毽子,跳皮筋,抓知了,跳方格,总之,童年的记忆是灰色的,没有什么特殊颜色的,平淡而温馨,那个时候物质贫乏,人心思变,有头脑,有勇气的人纷纷离开工厂,开始下海经商,胆小无能的人安分守己但是内心慌乱,这个社会就像表面平静,却暗潮汹涌的湖,也许这就是那个新旧时期交替时刻的写照,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明白的

你认为刚建国与改革开放时期的人们的出行有什么变化吗?

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这是我查找来的资料,作文要自己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靠别人是没有用的,你可以参考这些资料、

谢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