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政绿地在景观设计中是否不能动
规划红线内的都能动,但不是你红线以内的如果想要进行修改,可以和当地园林部门协商处理。如果你是设计师的话,先同甲方协商,让甲方去联系相关部门。
二、教堂的大堂外环境属于城市景观绿地吗
原则上,是从土地所有权的红线界限去区分,比如红线内属于宗教用途、商业用途、工业用途等不同情况,这里的绿植属土地所有权人自行管理维护,但需要服从城市的整体规划要求,比如建设前的规划审批条件中需要有一道园林局的规划,而后才可以进行建设,对于老项目或者历史遗留的建设,同样是这个道理。红线内有土地所有人进行管理维护,但需要遵守国家和城市的基本建设要求、绿化要求、要以此为依据做统一的规划。而红线之外,则一般属于市政的园林部门负责了,他们负责管辖的区域叫做城市绿地。
从景观来说,则又有不同,城市景观属于综合景观,就是不但市政区域需要服从,产权所属单位也应根据自身条件予以配合,协助完成城市的总体布局和形象展示。比如,为一些庆典而要求主干道周围的重要建筑打开景观灯。比如为烘托城市的部分区域的文化氛围,为相关建筑物增设或者配置、或者要求土地所有人自行配置夜间照明的景观设施。
三、城市园林绿地基本组成要素?
公园.隔离带、行道树、花坛、广场、盆艺造型、小区绿地这些都是城市绿地。
组成要素-- 灌木,花卉,乔木,草坪,花盆.
四、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可以设计哪些景观元素?
可以设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碧水蓝天家园。
五、园林生态学:当前我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充分考虑居民享用绿地的需求,建设人工生态植物群落。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如松柏林、银杏林、香樟林、枇杷林、柑橘林、榆树林;有益消除疲劳的香花植物群落,如栀子花丛、月季灌丛、丁香树丛、银杏――桂花丛林等以及有益招引鸟类的植物群落,如海棠林、火棘林、松柏林等,可选择在小区边缘整块绿地上安排或与居住区中心绿地融合设计。利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维护小区生态平衡。
乔木、灌木与藤蔓植物结合,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结合,适当地配植和点缀时令开花花卉草坪。在树种的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树立植物造景的观念,创造出安静和优美的人居环境。
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打破建筑群体的单调和呆板感。注重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如雪松、水杉、龙柏、香樟、广玉兰、银杏、龙爪槐、垂枝碧桃等,构成变化强烈的林冠线;不同高度的植物,构成变化适中的林冠线;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的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通过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茂密的贴梗海棠、海桐、杜鹃、金丝桃等密植,使之形成自然变化的曲线。
在栽植上可采取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手法。一般区内道路两侧各植1至2行行道树,同时可规则式地配置一些耐阴花灌木,裸露地面用草坪或地被植物覆盖。其他绿地可采取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手法,组合成错落有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
在种植设计中,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做到一条带一个季相,或一片一个季相,或一个组团一个季相,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组成的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花石榴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等组成的秋季景观;由腊梅、忍冬、南天竹等组成的冬季景观。
城市绿地
①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的大部分公园都属于公园绿地类型。
朝阳公园
②生产绿地
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如各种花卉基地。
生产绿地
③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是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其功能是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护或减弱作用,不宜兼作公园绿地使用。
防护绿地
④附属绿地
城市建设用地中除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防护绿地
⑤其他绿地
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和娱乐条件较好或亟须改善的区域,一般是植被覆盖较好、山水地貌较好或应当改造好的区域。
(绿维创景)
六、什么是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的评价内容是什么
城市绿地是指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城市绿化能够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于城市防灾;净化空气污染。
绿道是一种线形的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人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从规划建设思想来看,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因此,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倡导下,绿道建设已经成为了国际运动。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