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广州骑楼文化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6-25 09:51   点击:7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广州骑楼文化

骑楼建筑兴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受到了西洋建筑的影响,骑楼建筑的建筑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中国,成为了一种极具特色的近代商住建筑,一时间很多地方进行效仿,都盖起了骑楼建筑,由此风行。

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横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是比较突出的。同时,这种建筑非常适和南方建造,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并且,跨出街面的骑楼,不仅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以避雨遮晒,是东南沿海城镇极具特色的建筑物之一。骑楼开始在广州等地先出现,当时的主要商业街道几乎都采用这种骑楼建筑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

二、广州骑楼在哪里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三、广州骑楼的历史和来源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每条街道,每条巷子,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相信当你看到图片里面的情景,那种逝去的九十年代的感觉又回来了!

建筑的风格与色彩,是这个城市的语言,也是认识一座城市的最佳途径。广州常年鲜花繁盛,独得“花城”雅号。

1912年颁布的《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第14条有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英)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这是“骑楼”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上,文中的“铺屋”即是昔日铺廊之意,而“有脚骑楼”则十分形象地说出了骑楼的样子。

1921年,广州市政府公布《广州市促进马路两旁空地骑楼地建筑规程》,进一步规定修筑马路时必须预留空地给两旁兴建骑楼时使用。

鉴于广州兴建的骑楼多为15英尺底高,政府又专门颁发了《广州市市政公所取拘建筑十五英尺骑楼章程》,对骑楼的结构和构造作了非常详细的技术要求,由于钢筋混凝土技术已渐普及,该章程有“其柱如用士敏土铁条结柱”,骑楼可盖到五层楼的高度。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以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1998年6月12日通过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在名城内,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区域,或比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镇、村寨、风景名胜,应当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四、广州骑楼介绍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骑楼广泛地分布于华南和东南的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城市,这些地方的骑楼我都去过,骑楼大概起源于清末,现存的主要建于民国时期。国内骑楼最集中且规模最大的应该是广西梧州中国骑楼城,而广东几乎所有城市都有骑楼,但我觉得最好看的还是台山和开平乡镇的骑楼街墟,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这些骑楼街大都由华侨出资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最吸引人的是至今大多保持着原汁原味,走入其间,有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例如台山的四九墟、五十墟、白沙墟、冈宁墟等等,有时间开车去台山和开平的乡间走走,特别是水稻金黄时,绝对会让你惊艳。

五、广州骑楼的建筑特色

梧州骑楼和广州骑楼的区别在于规格和整洁。

梧州和广州的骑楼都受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影响,加之也有南洋文化的融合。是岭南地区的重要特色。

梧州骑楼区别于广州的错落有致,相互独立。梧州骑楼呈现的往往是一个主体建筑占据了一大片区域。从外观上看,更加的整齐划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