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汉洛阳的陶瓷怎么样?
中国是陶瓷的原产地,陶瓷成为中国重要的特产。到了汉代,中原地区的陶瓷已经相当发达。洛阳周围,更是中原陶瓷业的重镇。
近年来,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汉代陶瓷实物,从而为我们认识汉代洛阳地区的陶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近年来出土于洛阳地区的汉代陶瓷,大体可以分为建筑、墓葬和日常生活等几种不同的用途。
建筑用的陶瓷,主要是砖瓦。汉代洛阳城的建筑,无一例外地使用砖瓦。近年来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汉代重要的建筑基址,出土了一些建筑构件,主要是砖瓦。其中在刑徒墓地也出土了很多汉砖。汉砖往往宽大厚实,给人以淳朴浑厚之感。
汉瓦之中有瓦当,又叫瓦头。从战国时期起,人们就开始使用瓦当来保护屋顶的椽子了。后来人们开始在瓦当上刻画多种装饰图案。
在洛阳地区出土的汉代瓦当,图案丰富精美,有卷云纹、夔龙纹的瓦当,有四神兽瓦当,有文字瓦当,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洛阳地区的汉墓中出土了大量陶瓷,最引人瞩目的是画像砖。
汉画像砖是一种提前烧造好的建筑构件,也有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预制板。只不过这种建筑构件只用来构建墓葬,不做别的用途。汉画像砖都是空心砖,多为长方形,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
古人的观念里,事死如事生,所以在墓葬中埋藏大量的陪葬品。陪葬品相当多是陶瓷。洛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瓷明器之中,有陶楼、陶井、陶仓、陶灶、陶猪、陶羊等等,都是汉代洛阳地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洛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瓷之中,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陶罐、陶尊、陶盆、陶壶等等,以灰陶、硬陶为主,并有部分釉陶。造型古朴大方。洛阳博物馆收藏一件陶灯,非常精美,显然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
洛阳地区出土了部分汉代塑像,都是墓葬中的陶俑。个体不是很大,一般高约30厘米。其中最为精美的是一些乐舞俑,人物神态丰富自然,舞蹈俑舞姿优美。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在汉代已经出现了瓷器。瓷器和陶器的区别在于,瓷器是用高岭土烧造的,陶器是用粘土烧造的,瓷器不透水,陶器可以透水,瓷器烧造温度高,陶器烧造温度低,瓷器有釉,陶器没有釉。
在洛阳地区的汉墓中,已经可以看到有部分青瓷、白瓷出土。这些器物往往不是很大,以日用品为主。个别明器也有用陶器的。这说明当时洛阳地区瓷器的使用已经比较广泛,所以才能在墓葬中出土专用的明器用瓷。
汉代瓷器的质量已经很高了。专家研究发现,在洛阳地区出土的汉代瓷器,胎质灰白细腻,釉色青绿润泽,胎釉结合致密,表明当时瓷器胎体致密,透光性强,已呈完全烧结状态。它们都已经脱离了原始瓷器的范畴。
*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野叟杂谈
作者:吴涛
编辑:河洛人编委会
二、东汉洛阳名士?
如今的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东汉王朝的都城,后来又成为曹魏帝国的都城之一。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国时期的洛阳市籍名臣却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洛阳籍三国名臣共有六位。其中,洛阳市五位,偃师市一位。按照集团划分,东吴集团二人,蜀汉集团三人,而曹魏集团只有一人。
第一位:张梁。张梁是东吴集团中的洛阳市籍将领。据《江表传》载,孙权在迁都武昌这件事情上犹豫不决,向众臣征询意见时,小将张梁上表的建议引起了孙权的注意。于是,孙权对张梁进行了破格提拔,赐爵位关内侯。张梁在东吴集团中后期受到了陆逊的器重,曾以陆逊部将的身份率部围攻曹魏集团在荆州的襄樊地区,吸引曹魏的兵力,协助诸葛亮北伐。得知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消息后,张梁也奉命撤退,并在撤军途中袭击了江夏的安陆、石阳等地,歼灭魏军千余人,其它事迹不详。
第二位:赵达。赵达是东吴集团中的一位洛阳市籍术士。赵达在东吴集团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是吴主孙权的大舅哥。赵达少年时勤奋好学,通过刻苦钻研,研习了一门推演之术,名曰“九宫一算”。据说,此种推演方法得出的结论非常准确,他不仅能推算出容器中谷物的准确数量,还能隔着墙推算出墙后藏着的物件。孙权每次出征之前,都要命赵达推演一番,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虽然赵达跟孙权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但是,孙权对赵达却是又爱又恨。原因也很简单,孙权想从赵达那里学技术,可是,赵达守口如瓶,一字不教。赵达病逝后,他的特长也没有一个传承者延续。
第三位:孟光。孟光是蜀汉集团中的一位洛阳市籍名臣。孟光少年时博览群书、兴趣广泛,汉末大乱时为躲避战祸进入了益州地区,之后加入了蜀汉集团。孟光才识广博,个性耿直,直言不讳。就连蜀汉集团的第三代核心领军人物费祎,都被孟光当着群臣的面直接批驳了一顿。所以,孟光效力蜀汉期间,当时的朝廷重臣都对其颇为忌惮和敬重。但是,孟光这样的性格,也制约了他在仕途上的升迁,许多才华和资历都不如孟光的大臣,其晋升速度和官职都要高于孟光。孟光在蜀汉集团担任过屯骑校尉、少府,最后累迁至大司农,九十多岁病逝于任上。
第四位:庞羲。庞羲是蜀汉集团中的一位洛阳市籍将领。庞羲早年效力于东汉朝廷,官至议郎,后来又效力过益州刘焉集团。庞羲在益州集团中,颇受刘焉的器重,曾在刘焉病逝前受命托孤,是辅佐刘璋的主要臣子之一。庞羲在益州集团中担任过巴西太守,刘备入蜀后加入了蜀汉集团。庞羲在蜀汉集团中官至左将军司马。不过,
三、东汉洛阳分书事件
东汉末年董卓进京了,把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不过董卓没有烧过书,他还准备将这6000多车全运到长安。但是呢,迁都路途遥远,颠簸流离,运金银财宝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用说运那些竹简了。竹简太沉了,运送不便,太难,没人愿意运。所以董卓走的时候只将那些写在布上的书运走了。运走以后,当兵的也不爱学习,这样写在布上的书籍怎么样了呢?它们被很多当兵的铺到营帐里的床上当成床单用了。反正,最后这些书还是都被毁了。
后来曹操掌权之后,曹操爱看书,又开始攒了不少书。后来司马家掌权后,又都成了司马家的东西了。到了西晋咸宁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279年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出了个著名的盗墓贼叫不准(读“否标”),把战国魏襄王的墓给刨开了。以前人的墓都喜欢放点金银财宝作为陪葬。但是这魏襄王的墓里没有金银财宝,有很多竹简写的书。
竹简上写着的全是蝌蚪文。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是外国的书,而是因为在以前我们很多地方的文字都不统一。后来找人翻译后,发现这些书上写的和司马迁写的书差不多,写的是从夏朝到战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赫赫有名的“汲冢书”。因为这些书是从汲郡的一个战国古墓中发现的,所以叫“汲冢书”。当时从坟里刨出来的这些书一共是29945卷,将近3万了。
后来呢,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完了之后又有永嘉之祸。这两次暴乱将2万多卷书给打的只剩下3000多卷,九成的书就这样消失了。然而,这还不是历史上毁书最严重的事迹。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毁书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元帝干的。梁元帝在公元55年的时候,毁了14万卷图书,将先秦时代的书基本都给毁完了,给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极大的打击。
等到了隋唐年间,政府开始注重整理书籍了。隋朝政府从民间搜集了很多书籍。隋朝还不光搜集,也不白搜,而是搜出一本书籍之后,还给他捐书的人赏赐。政府也不是霸占这些书,而是把原本书校对完了以后,还会将原本书还给捐书者。就这样,这些书攒到了37万卷的时候,隋朝末年了,天下大乱了,宇文化及造反,焚烧宫殿,把这些书给全毁了。
四、东汉末年洛阳人口?
有,当时袁绍等18路诸侯就有几十万人一起讨伐董卓, 在当时,人口都比较聚集,又属国都,当然有上百万人了。
五、东汉官阶图?
之前有文写到三国名将赵云与关张马黄不是一个级别,引来不少读者疑惑,我也是根据官阶的标准为主才这样写到,今天通过《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搜集整理出来一些汉朝的官阶分级,以便大家一目了然为何赵云不够资格位列所谓的“五虎上将”。
汉朝实行的官职制度为“三公九卿制”,虽到三国时期有所更迭,但总体上变化不大: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
丞相下设诸多官职,以辅佐丞相办公,诸如丞相司直,检举不法;丞相长史,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还有像议曹、辞曹、奏曹、贼曹、决曹、集曹、户曹、法曹、尉曹、仓曹、兵曹、金曹、计相、主簿、侍曹等。大家熟知的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丞相府主簿,官职不大,但是丞相府做事,各级官员还是会很给面子。
2.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属下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又行最高监察权,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不再一一列举。
2.光禄勋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皇帝的智囊团集中在此,同时又是储备人才学习锻炼的地方。 其下属官职包括大家熟知的中郎将, 五官中郎将, 右中郎将,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还有议郎、仆射、主事等官职。曹丕就做过五官中郎将,典韦、许褚做过虎贲中郎将。
3.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为保西线稳定,招马腾入朝授予的官职就是卫尉。
4.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5.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6.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钟繇任职就是大鸿胪。
7.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8.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下属有个职位叫治粟都尉,就是邓艾前期所任,后操曹设立典农中郎将代替。
9.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2.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3.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官职变化改动:
东汉时,三公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演变成司徒、大司马、司空。 并设立太傅辅弼国君,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时期的钟繇就担任太傅一职。
汉延用秦时刺史制度,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相当于如今省长;延用郡守制度,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相当于今市长一职。汉武帝时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汉延用秦时刺史制度,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
三国时期,各国自设官员,名目混杂,且以曹魏延用汉制又设立之官爵介绍如下:
(一)、辅国大将军 ,又称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何进就是这个级别,按九品中正记为一品。骠骑将军,汉武帝设置,以霍去病之功专设,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亦为一品。
(二)、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为第二品。
(三)、前、后、左、右将军,魏国为第三品,蜀、吴皆用。西汉设东南西北四征将军,分统天下各州兵马,与前后左右将军同列。
(四)东南西北四安将军,掌武事,第四品,魏吴有置,蜀无。东南西北四镇将军,与四安将军同列,又同东南西北四平将军。
(四)、奋威将军、武卫将军 (曹丕时许褚担任)、建威将军为第四品。
(五)、荡寇将军、建武将军,三国均置;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
(六)杂号将军多由各国设立官职并奖授部下如:安远将军(李典、孙坚任过)、平戎将军 (步骘)、讨逆将军 、讨虏将军、讨寇将军、牙门将军(赵云、魏延任过)、扬武将军、裨将军、破虏将军等。
(七)除将军称号外,又如各国设立官职如下:
1.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常设都督,行大都督职。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2.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蜀汉设军师将军(诸葛亮任过)
五、爵位授予:
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乡侯 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所以诸如汉寿亭侯是相当小的爵位。
六、东汉洛阳地区的书法艺术怎么样?
东汉是书法艺术走向繁荣的时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具备,尤其是隶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东汉刻碑立石之风甚盛,多采用隶书,镌刻精细,所留“丰碑”极多,琳琅满目,隶书至此已经完全成熟。篆书受到隶书影响,产生了缪篆。从隶书衍生出的章草、今草,已经开始更广泛地使用。草书的兴趣为书法艺术开拓了更大的领域。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著作在汉末也大量涌现。
进入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汉桓帝、汉灵帝之世,墓碑的发展达到成熟、鼎盛阶段。“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壁、碑铭等物。”(《宋书》第40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东汉盛行厚葬,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墓碑的发展成熟。至此,无论是形制,还是书体、文体、墓碑的发展都极尽完美,完成了由上古穿绳引棺的丰碑到“追述君父之功美”的墓碑的演变。该时期碑刻姿态万千,各臻其妙,不只是结构、章法之变化,且有种种不同趣味和神韵,或方整厚重,或遒劲端丽,或纵横奇肆,或疏宕飘逸,不一而足。不仅形式多样,而且用笔的变化,渐为丰富和成熟,因此形成不同的风格。
东汉洛阳地区的碑刻,在书艺面貌上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碑刻较为古拙,字形轮廓取横势或纵势的都有。后期碑刻在取势上趋向于正方或扁方形态,极少有纵势。在行笔方面,后期碑刻以含蓄柔美,代替了前期的质朴古拙,在流畅的笔法中透露出方正的形象,这意味着隶书形体的逐渐解散和楷书形体的兴起。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为“草圣”。
汉魏洛阳故城俯瞰图
洛阳地区出土了大量的东汉碑刻文字资料,由蔡邕手书的熹平石经,代表了官定标准隶书,因此它集中体现了隶书法则,端庄稳重,笔法遒劲,极为工整严肃,但由于过于整齐拘束,自然风趣就少了。
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东汉时代还诞生了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即崔瑗的《草书势》。崔瑗(78~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父亲崔骃博学多才,与班固、傅毅齐名。崔瑗勤奋好学,继承父业,十八岁时来到洛阳多方求学,精通天官历教和《易传》,与著名学者马融、张衡是好朋友。崔瑗作为东汉著名书法家,尤其擅长章草和小篆。唐人张怀瓘《书断》一书中,把他的章草列为神品,小篆列为妙品。他向章草名家杜度学习,与师父齐名,后人常常“崔杜”并称。他的书法结字工巧,对后人有一定影响。张芝草书正是因学崔杜二人而发展成为一代“草圣”的。
除了碑刻文字,洛阳地区还出土了大量的砖刻文字,主要是墓砖,大多是长方形,内容主要记录砖的数量、制砖时间等,有的则刻有古代文献。刻制方法一般分为模印、干刻和湿刻三类。洛阳、偃师刑徒墓砖于1956年和1962年出土。1962年发掘出五百二十二座刑徒墓,墓砖八百二十余块,其中刻有刑徒死亡日期的共二百二十九块,始自永元十五年(103年),终于延光四年(125年)。由于只是死亡刑徒有关事件的简单记录,书写、刻契都比较草率,但别有一种挥洒自由的气质,有些甚至有草书的意味。
*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野叟杂谈
作者:吴涛
编辑:河洛人编委会
七、东汉洛阳所有宫殿的名称?
北宫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宫殿,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北隅,汉明帝永平二年至八年(59-65年)建造。
北宫的平面接近长方形,四面筑围墙,面积约0.924平方公里。宫城辟三门,在南门外立阙。宫内有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德阳殿,居全宫西侧,台基高二丈,东西近百米,可容万人。其他建筑还有崇德殿、宣明殿、含德殿、章德殿以及芳林园、濯龙园等。北宫与南宫之间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南宫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宫殿,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南隅。
南宫的平面接近长方形,四面筑围墙,宫城辟四门,宫内有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宫正中,其他建筑还有乐成殿、灵台殿、嘉德殿、和欢殿以及玉堂殿、宣室殿 ,云台等。南宫与北宫之间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八、东汉洛阳地理环境?
东汉洛阳城在今洛阳城东15公里,邙山以南,洛河之滨。城内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
南宫位于洛阳城南部中央,即中东门大街之南,南北长约1 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
北宫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平面为正方形,面积大于南宫,位于中东门大街之北。太仓与武库位于城内东北角。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先居南宫,并大规模增修,以后又全面修建了城墙,扩大了城的范围,明帝时又修建了北宫,洛阳城的都城格局大体形成。
九、东汉洛阳都城形成过程?
一
首先,相对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起兵所依赖的人才资源来自于南阳、颍川,而起家的军队和地盘则来自于冀州。换而言之,对于刘秀来说,之所以能建立东汉,离不开今河南、河北等地世家大族的支持,这和刘邦的情况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其中,就帮助刘秀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来说,邓禹、吴汉、贾复、岑彭等众多将领,都南阳人,也即非常靠近洛阳,而不是长安。由此,对于刘秀来说,跟自己打天下的士族豪强更倾向于在靠近自己家乡的洛阳建都。
二
其次,就西汉末年来说,长安这座都城饱经战争的破坏,虽然刘秀已经平定了长安,但是,对于当时的长安附近,依然存在残余势力,如果刘秀在长安建都,可能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在地理位置上,洛阳位居天下正中,北有黄河屏障,四周有九关围护,既可攻也可守;而且洛阳有诸多水系,运输方便,经济上也比长安更加充裕。并且因为较少受到战争破坏等因素,促使刘秀最终定都洛阳,而不是西汉的古都长安。
三
对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也曾有定都洛阳的想法,打算长居于此,后来在张良、娄敬等人说服下迁都关中。当时咸阳已毁,刘邦不得不重头开始再兴建一城,这才有了长安。对于刘邦来说,定都长安有提防山东诸侯势力死灰复燃的目的,对于取代秦朝的西汉,也需要防备山东六国的旧势力。在此基础上,一旦定都洛阳,如果天下有变,那么刘邦就陷入到腹背受敌的险境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刘秀建立的东汉,经过西汉的推恩令和削蕃,山东诸侯国已经没有什么危胁了,所以可以放心地在洛阳建都了。
四
最后,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登基后,董卓自封为丞相,后又加封为太师,完全控制了东汉的大权。在此背景下,董卓的士兵把洛阳城烧成一片废墟。初平元年(190年)春天,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讨伐董卓的名义纷纷起兵。董卓因受关东军的威胁,挟持刘协由洛阳迁都长安。由此,在东汉末年,长安短暂地成为东汉王朝的都城。不过,等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东汉朝廷又迁都许昌。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位自立,标志着东汉的灭亡。对于东汉之后的曹魏和西晋,则继续定都洛阳。
十、东汉洛阳属于哪个州?
东汉时期分为十三个州,当时的洛阳属于豫州。十三州有;幽州 包括河北省的北部和热河、辽宁两省,还包括朝鲜半岛的北部。因为朝鲜在汉时,也是中国的郡县。冀州 河北省的南部。
并州 山西省的大部分、陕西省的北部和察哈尔、绥远两省的一部分。
凉州 大略是现在的甘肃和宁夏两省。
青州 山东省的东北部。
兖州 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豫州 河南省的东南部和安徽的江北。
徐州 山东的东南部和江苏的江北。
扬州 江苏、安徽的江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
荆州 河南的西南部和湖南、湖北两省。
益州 陕西省的南部和四川、云南两省。
交州 广东、广西两省,还包括现在的越南。因为越南在汉时,也是中国的郡县。
司隶校尉 河南省的西北部、山西省的西南部、陕西省的中部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